7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国情讲坛』第五讲在公共管理学院会议室开讲。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房晓辉来到国情研究院,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瑞典创新的文化基因》的专题讲座。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鄢一龙,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周绍杰出席活动并进行点评。讲座由胡鞍钢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房晓辉教授首先指出,创新与文化相关。目前中国在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归根到底,这是个文化问题。房晓辉围绕创新模式这一主题,定义和比较了几个典型国家不同的创新模式:中国是政府驱动,美国是华尔街驱动,德国是精英驱动,以色列是先军驱动,瑞典是人性驱动。
房晓辉指出,中国创新模式能够集中资源办大事,快速学习,善于整合。政绩导向,长于改进型创新,短于颠覆型创新。在没有被政府看重的领域和层面上,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不足。中国社会信任度低,对创新不利。美国模式得益于强大的市场融资机制尤其是风险投资、商业运作机制、市场竞争导向、移民人才红利。美国华尔街和硅谷的结合催生了大量的创新和创业。但是,即使是再好的创意也有被聪明透顶的风险资本家打入冷宫的可能。美国模式长于商业,短于持久,短于社会公正。德国创新体现了领袖至上和对工匠精神的崇拜,它集中在工业制造尤其是汽车制造领域。但是,如果精英犯错整个系统往往会跟着错。近年来,德国汽车制造商汽车尾气排气作假以及合谋垄断让德国模式的短处暴露出来。以色列的创新是先军驱动,即以军事科技创新为龙头的创新。对以色列来说,从年建国至今,其严峻的地缘政治和军事的压力使创新成为以色列人的生存需要。柏林墙倒塌之后,以色列从前苏联等国引进的八十万俄罗斯等移民,许多是科学家和高科技工匠,他们对以色列的创新提供了移民红利。以色列的创新领域比如军事、农业、医疗等等是以色列在狭缝中求生存和发展的体现。
房晓辉指出,瑞典的创新是人性驱动,它不偏科,遍地开花,全球结果,可持续发展,坚守社会公正。瑞典是全世界社会信任度最高的国家,人均拥有最多跨国公司的国家,人均海外旅行最平凡的国家。瑞典也是非英语国家英语讲得最好的国家。由于是人性驱动,瑞典创新进入几乎所有领域,覆盖面之广,可以说是老百姓不知道,专家心在跳。比如瑞典人发明和创立了诺贝尔奖、摄式温标、扳手、拉链、安全火柴、宜家、HM、爱立信、ABB、沃尔沃、伊莱克斯、无菌纸包装、心脏起搏器、滚珠轴承、汽车安全带、电冰箱、吸尘器、伽马刀、现代电话交换机、移动电话通信技术、鼠标、网络电话Skype、鼠标、SKYPE、SPOTIFY、tobii、英孚教育,哈苏相机等等。瑞典的音乐、体育、军工、大学科研等等,都活跃在世界创新的最前沿。瑞典创新不同于美国的商业化运作和德国的精英模式。在瑞典的口语中没有“精英”和“天才”这两个词儿。瑞典社会不强调个人突出,创新是整个民族的文化,就像空气和水一样融进到整个社会体系和个体当中。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房晓辉作专题讲座
什么是瑞典的创新的文化基因呢?房晓辉从文化分析,一是“北欧生态”,二是“维京传统”,三是“乡土情怀”,四是“福利社会”,这四大元素在全球化海洋中的动态组合成就了人性驱动的瑞典可持续创新。房晓辉结合他在瑞典的实际生活,列举了瑞典所处北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所造就的创新思维。比如北纬高纬度的极端天气和日光对瑞典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的影响是瑞典式创新的生态基础。他提到,维京人与世界通航通商的维京传统让瑞典人似乎天生愿意并善于跟全世界交流,这样在创新思维上弥补了瑞典人口少的短板。国际化让瑞典人和瑞典企业向世界介绍瑞典的同时也终身好学,不断进取。随后,房晓辉从瑞典的乡土情怀角度出发,指出瑞典社会有一种特殊的乡土情怀,能远离城市中心、安静地常年累月地踏踏实实地去做事。瑞典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全民福利社会国家之一。瑞典社会可以说是瑞典社会主义或者说是瑞典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瑞典并没有出现人们想象的全社会偷懒的现象,福利社会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能放心大胆地撸起袖子干每个人想干的事情和事业,让全体人民能敢想敢干。这是瑞典“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福利基础。瑞典基于人性驱动的创新模式是社会每一个人都自我挑战自我,因而会出现人们HOLD不住的现象。瑞典社会的头号疾病杀手不是癌症,不是肝炎,不是肺病,不是糖尿病,而是紧张(Stress)。瑞典式的忧郁和自残或许是世界之最,且平均年龄呈下降趋势;这个瑞典现象可以说也是人性驱动的瑞典创新文化的一部分。
接下来,房晓辉用吉利收购沃尔沃讲述了瑞典公司在中国旗下继续创新的案例。他讲到,在被中国企业收购之前,沃尔沃更多是一种简约的DIY的设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