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生活,这个让大三家的父辈们从未想过也遥不可及的梦想,随着党的富民政策如和风细雨般悄然走近……
大三家村,是巍山县大仓镇新胜村委会8个自然村之一。因为自然条件落后,这里的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州、县领导多次到该村进行调研,了解该村群众的生活状况。年,大三家村被列入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整合投入资金万元,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与脱贫攻坚”双推进和乡村振兴项目,给这个贫困偏远的彝族山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该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偏远山区古彝村
大三家村位于新胜村委会的南部,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村寨,国土面积7.7平方公里,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毫米。大三家村位于东经°18’~°19’,北纬25°25’~25°26’之间,海拔米。距离距大仓镇10公里,南距县城32公里,北距州府下关42公里。该村共有户,人,全村%为彝族群众,全村经济以传统烤烟、林果业、畜牧业为主。
大三家村是哀牢山北端一个古老而普通的彝族村,整个村落结合地形自由布局,道路随着地形高低起伏,曲折蜿蜒而上,房屋就地势的高低组合。建筑、山体、道路、田园与秀丽的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溶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空蒙秀美、自然肌理和谐,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彝族村落。大三家拥有丰富的传统元素和独特的饮食、婚丧、服饰、待客及庆典礼仪。?
易地搬迁助脱贫
因资源匮乏、发展空间狭窄,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挪穷窝”、“治穷根”成了大三家群众的首要任务。年初,大三家82户贫困群众集体表决,自愿实施易地搬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易地搬迁突出“因地制宜、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彝族特色、长远发展“的思路,突显东山彝族风貌,以公共活动场所地为中心依山就势布置村落,以路网为骨架井然有序安排院落。完成水、电、路、通信、网络、集中养殖小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目标,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着力打造“春天看花、夏天乘凉、秋天摘果、冬天吃杀猪饭”的彝家特色旅游村,开创扶贫工作中的“易地搬迁大三家模式”。?
乡村振兴促发展
年10月下旬,州委、州政府把大三家村列为乡村振兴5个州级重点试点村之一。县委、县人民政府和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搬迁撤并型”的定位,紧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积极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工作。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六个方面规划,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年投入万元乡村振兴项目资金进行提升打造,实施养殖小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彝族民俗活动场所建设工程、党建标识氛围营造等项目工程。?
民族团结铸稳定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幸福新彝村等方面入手,创造性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与脱贫攻坚”双推进工作。经过各级努力,大三家共争取到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第三轮“十百千万”项目万元资金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建设。自年7月动工建设,至年12月全面完成,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公厕、村民活动中心、文化长廊、民族团结进步展板建设,评选出30户民族团结示范户授牌。该项目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把政策扶持、政府引导和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建设,实现家家户户受益。该村旧貌换新颜,成为大仓镇最为耀眼的彝族特色村落。
大三家村还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举办彝族赛装节、民族火把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月等,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乡镇、进村组、进学校、进家庭,使“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民族团结意识在乡镇扎根、村组发芽、学校传承、家庭开花。?
民主管理聚民心
民族团结家兴旺,互助合作离不开。根据大三家搬迁户实际情况,以“合力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为主导,引导群众结合新时代新风尚要求修订村规民约,创新开展群众议会制度,建立了群众议事亭,召开村民大会,村里的事一户一代表,一事一议,一事一策,群策群力解决实际问题。瞄准村民生活陋习和“只管我”“各管各”的落后思想,村里组建了大三家村治安联防队、应急抢险队、调解小组、党员志愿服务队,有效发挥村民理事会、监理会作用。以“积分体现勤劳、勤劳改变贫穷”为理念,建设了大三家“勤劳超市”,可以用参与公益事业等活动积累“勤劳积分”到村里的“勤劳超市”换取生产生活用品。82户群众“参与人、受益人、管理人、示范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家人”的互帮互助的风气蔚然成风。对涌现出来的勤劳村民、致富能手、孝老模范、大学生家庭等给予表扬和扶持,为久居深山的彝族村民树立了榜样、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调整产业增收忙
发展才是硬道理,增收是群众的第一要务。为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镇里按照“一年建房、二年巩固、三年发展”的规划,坚持长短结合,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引导大三家村民大力发展产业,州县镇林草部门组织群众开展核桃种植0亩,退耕栽种红雪梨1亩,村庄周边栽种梅子、杨梅、木瓜等经济果树0多株。沪滇协作帮扶项目资金像一场及时雨洒在彝家山岭上。在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投资多万元在大三家村子东边建盖了生态养猪场,成立了彝佳生态猪养殖合作社,通过沪滇协作项目办、政府、企业、村民的共同努力,大三家与云南圭峰公司签订了养殖和销售协议,存栏能繁母猪多头、育肥猪70多头、仔猪多头,养猪场年预期效益为30万元左右。
村民九斤六就在离家不远的养猪合作社务工,妻子则专门负责家务带孩子,空余时间,妻子就专心做彝族服饰的绣布,彝族服饰色彩艳丽、图案丰富,手工缝制的一套彝族妇女服饰,价值一万多到二万多元,每片绣布可售--0元不等。从低矮的老房子搬出来后,九进六家建起了砖木结构的两层新房子。一楼4间房,二楼4间房,房子是格子门雕花窗的格式,整个庭院非常宽敞,约一半面积做了绿化,蔷薇花、开得热热闹闹。“我家孩子还小,我们两口子不出去务工了,我准备开一家民俗客栈,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九进六满怀信心地说。
村子里,“九斤六民俗”“水金宝呢家”“阿香家小院”,颇具彝家特色的大门吸引了每一个到来的人。大三家村支部书记凹开仁介绍,按照乡土装修,彝家风格,先期试点建设了“水金宝呢家”“阿香家小院”“九斤六民俗”等彝族客栈,游客参观彝族民俗文化,住彝家民宿小院,看星星,呼吸清新的空气,到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里赏花、摘果、吃新鲜蔬菜……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打造大三家彝族特色旅游。?
彝村盛开团结花
年,大三家村被命名为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巩固提升和脱贫攻坚“双推进”示范村;年底,大三家被评为第二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年初,大三家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州级民族团结示范单位;大三家村党支部被大理州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双推进基层党组织;年3月,大三家村被巍山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为巍山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如今的大三家村,已不是曾经的模样,这里青砖白瓦,道路宽敞,绿树环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恰似一幅生机盎然的和谐、幸福的田园风景画。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多个项目的建设,打牢了该村的发展基础,改善了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彻底解决了路道、住房、人畜饮水等实际困难问题,结束了大三家村“人住烂瓦房,脚走烂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该村的整体面貌发生变化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改变,人民群众发展经济、建设和谐家园的信心和劲头也更足了。
大三家村党支部书记凹开仪说“这几年政策好,感谢党和政府把我们村从一个穷山沟搬迁出来,我们由衷地感恩党的民族政策,脱贫致富奔小康不是梦想”他的话朴实而真诚,娓娓道来,道出了全村户村民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感恩之情,广场上竖立的那块感恩石,就是村民们朴素心愿的见证。?
·彝族(聂苏)苦荞啤酒,彝人美酒敬天下朋友!
·喜德新生:彝族老家治“病”根
·布拖县引导彝族聚居村移风易俗,村民“倡树新风”得分高奖励一台洗衣机!
·千里送课情谊深长沙周大战校长工作室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送课交流
·坐着这趟慢火车,彝族男孩成长为列车员
策划:阿叫拉诺
主编:吉觉佳佳
编辑:吉克伍佳阿呷以布安惹薇薇张绍海
法律顾问:云南德勒律师事务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