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物化生版4月29日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年4月29日元政府下诏开凿黄河故道

年4月29日(元至正十一年四月初四日)元顺帝因水旱灾荒严重,下诏命工部尚书贾鲁任总治河防使,开凿黄河故道。

安徽萧县黄河故道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萧县刘套镇、杨楼镇、新庄镇境内,以古黄河河道为基础。地理坐标为东经°42′51′′~°58′10′′,北纬4°18′44′′~4°28′22′′,保护区总面积2平方千米。刘套段湿地面积约为公顷。长4.8千米,流域面积公顷,其中核心区公顷,缓冲区公顷,实验区公顷。

安徽萧县黄河故道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鸟类。境内分布维管束植物8科68种,水生浮游动物2种,底栖动物15种,鱼类0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6种,鸟类91种,兽类10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种,国家二级级保护鸟类14种。

年,建立萧县黄河故道保护区,年,被省政府审批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年4月,萧县黄河故道进入首批安徽省级重要湿地名单。

?年4月29日科学家王赣骏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

王赣骏(TaylorWang),男,祖籍江苏盐城,年6月16日出生于江西,美国宇航员,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华人,现任美国范德堡大学教授。年4月29日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年月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年4月29日至5月6日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任务代号:STS-51-B)进行了为期7天的太空飞行,于加利福尼亚爱德华(Edwards)空军基地返回落地,并完成自己设计的零重力下液滴动态行为的物理实验。利用自由落体塔和约翰逊航天中心(JohnsonSpaceCenter,JSC)的KC-15飞机和SPAR火箭等设施创造的接近零重力的实验环境,王博士测试了他的声控悬浮系统,并进行了关于液滴动力学的地面前期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为太空实验室的液滴动力学实验提供了有用的数据参数。他同时是声波悬浮系统和空间实验舱的发明人。这是第一个实施的太空实验室(Spacelab)使命。挑战者的七人乘员组进行了在晶体成长的研究,液滴动力学及相关的无容积材料加工工程学,大气跟踪气体分光学、太阳和星球大气模仿、宇宙光、实验室动物和人的医疗监视。

?年4月29日国产“运七”飞机投入客运

年前,年4月29日,由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制造的国产“运七”飞机,第一次载客飞行成功,完成了从合肥到上海航线的飞行。从这天起,我国民航客运全部使用外国飞机的历史结束了。

?年4月29日世界第一斜拉桥——杨浦大桥动工

年4月29日,世界第一斜拉桥——杨浦大桥动工。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林元培在设计上海杨浦大桥时,首创“林氏理论”,解决了大跨度斜拉桥的内应力问题,使杨浦大桥成为世界第一斜拉桥。

?年4月29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

年4月29日,《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简称《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正式生效。《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是在多边框架内谈判达成、旨在在普遍国际监督下消除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第一项裁军协定。

?年4月29日美国南部数州遭龙卷风袭击

年4月29日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美国南部数州接连遭龙卷风袭击,已经造成多人死亡。本次龙卷风灾害损失最重的是阿拉巴马州,先后发生了17次龙卷风,并有11人因此丧生。该州和南部数州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年4月29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逝世

陈芳允(.4.-0.4.29),浙江台州黄岩人,九三学社社员,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年加入九三学社。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卫星测控手册》等,发表学术论文0多篇。年,他和部分院士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促成了中国发展高技术的“86计划”。

卫星控制: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年,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中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陈芳允担任了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当时,卫星测量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对卫星的跟踪观测到底采用哪种手段和方案,中国还没有经验。为此,陈芳允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反复论证。陈芳允不仅主持了技术方案的设计,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经过他与其他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分别在新化、南宁、昆明、海南设立了四个多普勒测量站。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地面观测系统很快抓住目标,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计算,及时预报了卫星飞经世界各地的时刻。由陈芳允主持完成的卫星测量方案非常有效,不仅圆满完成中国第一颗卫星测量任务,而且为中国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后,陈芳允参加了中国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并设计完成了遥感卫星的测控系统方案,为中国第一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频率分配技术:年,中国建造了“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四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由于船上多种测量、通信设备,光天线就有54部,各种设备间电磁干扰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陈芳允利用频率分配的方法,解决测量船上众多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使各种设备得以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成功地解决了“远望号”船电磁兼容这一重大技术难题,并在中国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中首次得到验证。微波统一系统:年4月,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后不久便提出发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的计划。当年年底和年年初,陈芳允经过详细的调研和计算,提出了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来作为通信卫星发射和定点保持时的跟踪、测轨、遥测和遥控,而不必将它们分为独立的系统以完成各自的功能。统一系统大大节省卫星载荷的体积和重量,特别是星上天线的数目,同时也大大节省了地面设备的规模和投资。类似的微波统一系统曾成功地应用于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的测控,但陈芳允提出的系统并非阿波罗系统的翻版,而是适用于同步和中低轨道卫星的、各项功能更加合理安排,可以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的系统。他的建议得到了卫星测控部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的批准和支持。后来他和测量通信总体所的人员与航天部空间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密切合作,进一步精心设计,使这一系统更为完善。他们对设备的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协调了卫星应答机和地面系统之间以及地面各分系统之间的关系。两套微波统一系统在80年代初期制成后被安装在陕西的渭南和福建的沙县,它们对年和以后中国通信卫星的发射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双星定位系统:年,陈芳允和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这一系统称为“双星定位系统”。这个系统由两颗在经度上相差一定距离(角度)的同步定点卫星,一个运行控制主地面站和若干个地面用户站组成。主地面站发信号经过两颗同步定点卫星到用户站;用户站接收到主地面站发来的信号后,即作出回答,回答信号经过这两颗卫星返回到主地面站。主站—两颗卫星—用户站之间的信号往返,可以测定用户站的位置。然后,主地面站把用户站的位置信息经过卫星通知用户站。这就是定位过程。主地面站和用户站之间还可以互通简短的电报。0年10月随着2颗北斗导航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拥有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了。是继美国第一个拥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苏联第二个拥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美国GPS系统历时16年,耗资亿美元,由24颗卫星组网,而中国的北斗系统只由两颗卫星组成,在经济上更算,而且中国的北斗系统某些功能超过美国的GPS,北斗系统它同时具备定位与通讯功能,不需要其他通讯系统支持。

?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逝世

李四光(年10月26日—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9年当选为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erer.com/bwtxgb/9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