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信息的凸显与隐藏
民议热点:
1.地址与地名有什么不同?
2.什么叫“透明地名”和“灰色地名”?
3.识别不同地名为什么需要不同的识别系统?
年9月3日,是中国首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关于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及其他有关活动的通知》,提出纪念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并对纪念活动作出总体安排。
而就在开展这一活动时,我们想起了这样一个地名“横头磡”。
“横头磡”在香港,看起来挺怪异,其实,这种怪异是对日本军国主义野蛮行径的揭露。位于九龙黄大仙区的这个“横头磡”,其实原名叫“横头砍”。为什么叫这么一个血淋淋的名字?原因是日军侵华时,这里就是杀害中国人的刑埸。被押到这里的人,日寇一律用刀斩首。“横头砍”三字,直白地揭露了日寇的野蛮与凶残;今天,虽然将一个“砍”换成了“磡”,一些原始信息被隐藏了,但毫无人性的日寇却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每年的农历7月14前后,香港人都会在这里举行孟兰盛会,一面控诉强盗,一面祭祀亡魂,祈祷安息。
在江夏金口,有个地名叫文字巷,其实这里原名为“蚊子巷”。不难看出,“蚊子巷”提供的是当年这里环境恶劣的信息;而今天,用“文字巷”替代了“蚊子巷”,不仅隐藏了那段阴晦的历史,也在凸显今天人们对文明的向往。
地名与地址是两个关系十分密切的概念,但地名不是地址,地址是地名的下位概念,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地名。
所谓“地址”,就是由国家、省份、城市或乡村、街道、门牌号码、屋院、大厦等建筑物名称,有时甚至还需注明楼层数目、房间编号等组成的“集合型地名”。
组成“集合型地名”的文化符号群,负责指代某一个具体的地点,因此,实用性和专一性是地址的基本属性。
在一个地名指代的地理范围内,可以容纳许多(N)个地址。N的取值范围≧1。
无论是从语义构成、出现的顺序、空间形态,还是从指代空间的确定性、时间形态、文化内涵哪个方面看,地名和地址都不一样。①地址是一种复合地名,是地名的延伸;地名出现在先,地址出现在后;地名指代的是一个边界模糊的面形范围,而地址指代的是较为具体的定位点。地名具有“历史”(过去时)、“现状”(现在时)和“规划”(将来时)三种时间形态,而地址只有“现实版”才有实际意义;地名的文化内涵比较丰富,而地址只侧重于应用。
尽管如此,但两者关系密切的事实依然不能否认,在特殊情况下它们是能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整体的,譬如“金口军山大桥”就既是一个地名又是一个地址。满足这两者可以相互替代的条件是:
1.这个地址指代的范围恰好与地名指代的范围重合。
2.用以呈现地址与地名的文化符号(字、音)完全相同,而且地址出现在地名的生命期内。
3.无需特别强调两者文化内涵之间的差异。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地址与地名互换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江夏区委大院”、“纸坊中百仓储”、“谭鑫培公园”、“江夏区一中”……并没发现有人因为它们互换了,就把地址与地名搞混淆而无所适从。
地名携带的信息
从文化学角度看,虽然地名是对某一具体地址的指代,但这种指代它首先必须让人能够识别。如果一个地名不能让人识别出来,并且不能直观地解读出它携带的核心信息,这个地名就没有太大的价值。
任何地名都携带着信息,这些信息包括:
1.指代地点具体的地理位置。
2.最典型的地貌特征(地标)。
3.核心人文信息(包括姓氏、祈求、人物、物候、特产、历史、传说、名胜、纪念、行业……)。
4.这一地点的行政归属与级别。
5.灰度。
我们发现,即使把江夏任何一个自然村落的全称说完,譬如“纸坊街东林村张白鹤湾”,需要的汉字大约也就10个左右,而且还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简化(如图3.41)。
这几种简化之所以能进行,是与地名的特殊组成和结构直接相关的。如本书“第三章第1节”所说,一个完整的地名一般都进行了三次指代。第一次指代,突出的核心信息是这一地理位置的地貌特征,以“纸坊街东林村张白鹤湾”为例,这个地名中的第一级指代就是“湾”(像“长塘叶”中的一级指代其实还是“塘”,只不过是将一二两级指代颠倒了使用而已)。第二级指代是“张白鹤”,突出的核心信息是这个村得名的缘由;第三级指代有两个,即“纸坊街”和“东林村”,其突出的核心信息就是“张白鹤湾”属于“纸坊街东林村”管辖。
去政区(去掉“街”、“村”两个字)式简化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江夏人都知道“纸坊”属于“街道级”政区,即使不知道“东林”是个“村”,依据“湾”的专名指代特点,还是可以推导出“东林”不是“村”就是“社区”,简化后不影响“张白鹤湾”对那个自然村落的指代。
之所以能进行跳跃式(去掉“东林村”三个字)简化,是因为读者都知道在“纸坊”范围内只有一个“张白鹤湾”,而形成这一信息背景的前提,是国务院有正式文件规定“在同一个乡镇街里不许两个自然村落的地名相同”。所以,即使省略掉“东林村”,依然不影响“张白鹤湾”对那个自然村落的指代。
而综合式简化的信息背景,是读者对“纸坊”非常熟悉,不仅知道“纸坊”是街道级政区,知道“东林”是纸坊的一个“村”,而且还知道“张白鹤”就是一个“湾”。
但是,若在书面行文中要使用“张白鹤湾”这个地名,还是用全称即“纸坊街东林村张白鹤湾”最好,这不仅可供江夏之外的人阅读理解,也可以方便后人解读。
经过三级指代形成的地名“纸坊街东林村张白鹤湾”,包含如下几条信息:
A.纸坊是“街”,东林是“村”,张白鹤是“湾”是“村民组”。
B.“张白鹤”是一个自然村落。
C.这个自然村落的原始地貌特点是“水湾”。
D.这个村落的名字源于“张白鹤”。
E.纸坊街管辖“东林村”,东林村管辖“张白鹤湾”。
F.这个村落不会太大,没有达到抑或超过一个村级人口的规模(—人)。否则就不会属于东林村管辖。
信息A与E,是依据第一、二、三级指代综合分析的结果;信息F是政区常识。
信息B与C是第一级指代提供的信息。
信息D是第二级指代提供的信息。
虽然各级指代所有凸显的核心信息不同,但“极力在凸显”却是一致的。
江夏还有一个地名叫“大桥新区邢远长村”,它来源于一位舍己救列车的老英雄邢远长。
邢远长(—),原籍黄冈辛冲镇邢榨村。他早年丧父,童年时家庭十分贫寒,为了谋生,不得不给地主放牛当长工。27岁时,实在生活不下去的他孤身一人到汉口卖苦力,次年又被迫逃到江夏的杨家墩,围湖垦荒维持生计。解放后,贫病交加的他终于分得了田地,生活有了保障。由此他非常感谢共产党,只要是党的号召,他都会拼死向前。
那年,听说大队要派人到金水闸防汛,他立即主动请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依然每天坚持撑船运送草袋、沙石,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寒暑不辍。后来他人老了,再也干不动了,政府就安排他享受“五保”,但他却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年都义务为生产队绞草绳达百担之多,而且年年被评为“养牛模范”。
年12月17日下午,已经是78岁高龄的他因病到纸坊求医,在经过一座铁路桥时,突然发现铁轨中间站着一头水牛,而此时由北京开往凭祥的5次特快列车正从米外转弯处呼啸而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毫不犹豫地冲上铁道,使尽全身力气向水牛猛打一棍,紧跟着人也像炮弹一样撞向水牛。
水牛跳出了铁轨,那断了一截的拐棍还在空中翻飞,风驰电掣的车头却挂上了他的棉袄……
列车轰隆隆地通过了,车上的旅客安全了,可邢远长却倒在血泊里再也没有站起来。
邢远长英勇牺牲后,中共武昌县(江夏区前身)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将他所在的生产大队改名为“邢远长大队”;再后来,在政区改制中,“邢远长大队”变成了今天的“邢远长村”。
无论是乡人习惯叫着“英雄村”的“大桥新区邢远长村”,还是“纸坊街东林村张白鹤湾”,这两个地名都提供了三类六条信息,所以,这种地名的透明度高。
我们将这种三级指代都携带着准确信息的地名叫“透明地名”,而将部分指代携带的信息不透明的地名叫“灰色地名”,譬如“纸坊古驿道”、“”、邮政编码、考试报名号、车牌号、身份证号……
信息的隐藏
年10月,文化革命开始不久,全国大中学校的学生就组建了各种各样的红卫兵组织,并开始了大串连。
他们走到哪里,吃住都是不花钱的,而且还可以借款,但是,需要在红卫兵接待站留下一个准确的地址,以便运动后期好找债主归还欠款。
武昌县的一个同学留了一个小心眼,在上海外滩的红卫兵接待站,他留下的地址是湖北省小垅。“湖北省”是省级行政单位,而“小垅”是一个自然村的名字。前后跨度这样大的地名有什么实际意义?显然,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昧着良心隐藏了地名中的逻辑信息,让别人日后找不着他。
在地名中隐藏信息,古来就有。
“纸坊古驿道”是一条街的名字,属于道路类。倘若依据道路命名的透明化要求,在这个通名“道”之前是应该由专名指出街道的“起”“止”地点的,譬如“纸贺路”(纸坊到贺站的公路)。但是,由于街道命名的习惯,以及江夏人的特殊要求,需要用这条“道”名来纪念当年的“古驿路”,还由于“道”名用字不宜过多,所以在用“古驿”做专名来限定“道”时,就不得不将“起止点”忍痛割爱了。很明显,“古驿道”无法提供道路的“起止点”与“走向”,是一种不得已的取舍。在音节长度有限的地名中,它首先必须保证核心信息“古驿”的凸显,至于“起止点”与“走向”,只能在这种凸显面前降格为次要信息而被隐藏了。
“”也是江夏的一个地名,其灰度比“古驿道”更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们根本无法从这三个阿拉伯数字中读出与地名地址相关的任何信息。
像这样的地名还有部队番号、保密单位的代号、以数字表示的各种“信箱”等等。
地名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高的灰度,彰显的是保密意识,原因在于人们需要对与那一地点相关的核心信息进行主动隐藏。
这样,地名中的“灰度”就可以分为两种:被动灰度和主动灰度。
什么叫“灰度”?灰度就是在用黑白两色表现物体时的比例。也就是说,用黑色为基准色,用白色为添加色,只用黑白两色就可以渐进式构成从含黑色0%(纯白)到含黑色%(纯黑)的一条色带。这条色带上的“含黑量”,就是相应的灰度值。
地名信息中的“灰度”是个借用概念,它的本义是指地名所携带的信息少,含义模糊的程度。
“透明指代”是一个“地方”之所以要“名”的根本宗旨,但这种“透明指代”却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在告诉公众“自己在哪里”时,同时也泄露了某些附加信息。为了防止意外泄密引起的不必要损失,提高地名的“灰色”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显然这种自我保护是地名滥觞时还不具备的功能,是地名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创新型产物。这就好比“眼镜”的第一功能本来是帮人“看清”,但是,在强光下这种“看清”也容易伤害主体的眼睛,于是就出现了“墨镜”。而镜之所以“墨”,也是与“镜”出现的本义相悖的,“墨”的目的就是遮挡,“墨”也是镜的“灰度”,所以,“墨镜”是对普通眼镜的创新。
世界上的许多影像并非人的肉眼都能看清的,譬如“立体电影”,观众要看清它,就必须借助特殊的3D眼镜。与此类似,许多地名也需要借助特殊的识别系统来解读,否则就无法知道它的具体内涵。譬如位于江夏纸坊的“”,以及分布在各地的部队番号、保密单位的代号灯。倘若读者能够借助“仓库识别系统”、“军队识别系统”、“邮政识别系统”来解读,像“”、“部队”、“信箱”这样一些地名也就不再是灰色,而成了透明地名。可见,“透明”与“灰色”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又如卫星地图上有个“26号地区”,其东经是O01'52"至O35'38",北纬在29O58'05"至30O32'18"之间。一般市民有几个能从这个“26号地区”经纬度数据中有效提取需要的信息?当不能顺利提取信息并正确解读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将这个“26号地区”归为灰色地名一类了。但是,若对着地图的经纬度仔细看,就能发现原来这个所谓的“26号地区”,其实就是江夏区的前身“武昌县”。可见,地图经纬度就是解读灰色地名“26号地区”的识别系统。在一张地图或者一个大一点的地球仪面前,原本被“26号地区”的灰色所隐藏的信息就显露出来,灰色地名也变透明了。
原来,“凸显”与“隐藏”,都不过是社会文化的需要,是人类对地名的特殊要求。
虚拟地名
虚拟是信息时代的特色。
在信息时代,地名也是可以虚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