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河池文艺圈”
和万人一起品读河池看世界!
罗雯,瑶族,广西都安下坳镇人,广西作协会员,河池市网络作协会员,曾于都安县委办任秘书,现供职于都安县委组织部。偶从事散文创作,有作品散见于市、县文学刊物。
龙布日出
□罗雯
年的清明时节,草长莺飞,细雨绵绵。恰逢“三月三”假期,我们重访龙布,屈指算来,距离上次初访时差不多又过了余天。龙布,位于北纬24.19度,东经.91度的交叉点上,平均海拨超过米,是镶嵌在都阳山脉皱褶里的一座高山瑶寨,8户瑶族同胞的家园,集中聚居在这座高山小盆地的底部。今日,仍与继伯兄、君榜兄一同前往,我们这个小团队分工明确,君榜兄开车并收集资料,继伯兄拍照采访;我,游手偷闲,仅负责观风看水识人理事,嘿嘿!重访龙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探寻是什么力量让这个落后的深山瑶寨在短短的三年内,脱胎换骨,顺利脱贫?
挂在崖壁间的“天路”
从县城驱车到达龙布山外时,仰望那高高的龙布山,我想,只有下车步行才能充分尊重修筑这条公路时的艰辛。这条拥有十八道弯的山区公路啊,从下往上望去,仿佛直贴鼻尖,令人心颤。“噢,这么艰险,要实现龙布脱贫的梦想,唯有凿崖开路!”我自言自语,于是便下车步行。上次我们前来龙布,公路尚未修完,只是半成品。路面塌方,巨石、泥沙、积水不断粗暴地横亘在我们的脚下。而现在看来,刚过去了短短的几个月,这条乡村水泥路已建设完成,它涣然一新,如同一条干净、浅灰色的绸带,盘旋舒缓,穿云破雾直达云端。我们脚一触地,满山遍野弥漫着负氧粒子的清新空气直扑心尖,让思绪飞翔在这崇山峻岭之间,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
这座与世隔绝的小寨,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曾经的贫穷和落后令人吃惊。
“下山好走些,上山就更难了”上次寻访时,队长蒙玉忠跟我们讲,“主要是苦了我们这些适学的娃儿,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出发,8点多才到学校,往返在路上的时间比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还要多,而且一点也不安全”。就是这条羊肠小道,陡峭崎岖,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从山脚走到龙布,往往也得用上2个多小时,它自古以来就是龙布唯一通往外界的路。可以想象,建设一条公路对于龙布的瑶族同胞来讲,那是何等的重要。大崇村的村主任韦荣成曾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我年刚进龙布的时候,我也被这里的贫穷震惊了,虽然我也是在农村里长大的,但是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贫困、这么落后的地方,仿佛已被世人遗忘。群众住的是破破烂烂的泥巴木板房”。就算是龙布屯的队长,公路未通车之前,蒙玉忠全家十余口家庭成员还挤在一间只有四十余平方的木板房里,家庭困难可想而知。
上次,我们和蒙玉忠闲谈的时候,了解到从年开始,乡里、村里、甚至县里的工作队也多次地来到龙布,动员群众搬迁,但基本上都是无功而返。队长蒙玉忠有自己的苦衷,也道出了群众的担心,“我们为什么不搬迁呢?主要是语言不通,这里的群众基本上只讲瑶话,由于偏远、交通条件落后等各方面原因,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无法与外界交流!”直到年,龙布的整屯搬迁计划最终搁浅,群众的危房又无法改造,集中供水、农网改造、公路建设、网络信息等相关脱贫指标没有哪一项得到解决,而党中央决胜决战脱贫攻坚的期限已经迫在眉睫。
年6月,通过各方努力,龙布公路正式开工建设,因山高坡陡,施工过于艰险,找了十几家工程队,都被回绝了。最后找到施工老板梁承警,通过一番动员和交流,他才决定承揽这个工程,为龙布修路。他曾动情地与扶贫工作队员说:“这条公路太过于艰险,基本上是赚不到什么钱,但为了让山里的瑶胞脱贫,我愿意接这个工程”,他的这席话,我一直为之感动!
听驻村工作队的同志讲,为了确保这条“天路”顺利通车,开工建设后,工程队基本上都是夜以继日、马不停蹄抓紧施工,日常吃住都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里。梁承警说:“这一年来,施工队深更半夜还在悬崖边上开着钩机加班加点那都是常事”。这个被龙布的太阳晒得满脸黝黑的壮族汉子,把家也搬到了工地上,妻子每天都为施工队员们洗衣做饭。就这样,经过整整10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年4月,这条几乎挂在崖壁上的“龙布天路”终于建成通车,它共有3.3公里十八道弯。从此,龙布瑶族终于为世人掀开了她神秘的面纱;通路的那一天,龙布的瑶胞们奔走相告,焚香祈福,所有人都兴奋得热泪盈眶。
我们行走在这条公路上,虽然有点累,但我的脑海里,一直呈现着公路建设和通车时的场景,队长蒙玉忠双手合十并感慨地说:“感谢党中央,感谢党委政府,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扶贫政策,没有这场硬碰硬的脱贫攻坚战,我们龙布的密洛陀子孙是永远看不到希望的”。龙布的公路一通车,水泥、砂石等建材物资,便源源不断地拉进龙布,屯里的群众热情高涨,全面投入到改变家园面貌的建设当中来,仅仅用了四个多月,三个集中供水的大水柜如期完成建设;他们拆除了那些居住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木板土墙危房,家家户户建成了两层以上坚固的钢混水泥房,龙布的改变开始迈上新的台阶。
山巅之上的日出和星空
我们一路走来,细雨仍在飘洒。这条挂在悬壁上的公路啊,在那时浓时淡的雨雾里若隐若现,我们行走期间,风度翩翩,仿佛化外修炼的仙人,继伯兄的相机如同摆设,雨雾近在咫尺,无法启用。我想,这样也好,仙人修炼时是不需要拍照的。终于抹着汗水,上到了龙布的坳口,映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集装箱民宿,认真数了数,竟然有十三间之多,颜色一律灰白和纯黄相间,映在青山雨雾中,仿佛童话里的世界;它们设计精巧又别具匠心,错落有序地摆放在坳口上,窗明几净,清雅简洁。民宿楼前的空地上竖有一牌,面向东方,白底黑字,名曰“龙布日出”。
讲到“龙布日出”,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她就是陈圆圆,这位办事务实精练的高级白领,腾讯集团高级政务专家、腾讯为村项目创始人。开始带领她的团队进驻大崇村时,也被这里的落后震惊得目瞪口呆:“大崇村自然条件差,一些偏远村屯交通不便,物资奇缺,小部分村民的房子跟窝棚差不多,家里像样的家俱就是一张床,很难相信,当下的中国还有这样贫困的村子”。她踏遍了大崇村的角角落落,冥思苦想如何借助腾讯集团的核心力量,结合大崇村的现状开展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切实为这里未达到脱贫的农民增加收入。
一天,她与扶贫干部在村部交流,闲谈之间,扶贫干部突然提到了“龙布十八弯”,她突然灵光一动,急切地问道“有没有照片,那里的风景如何呢?”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地的干部拿出手机,翻出了一张在龙布山顶上拍摄日出的照片。照片上,浓雾袅袅,群山耸峙,旭日东升,流光溢彩,多么令人震撼的画面啊!她明显地感觉到有一道灿烂的光芒划过脑海,“龙布屯”这三个字顷刻间深深地烙进她的心里。第二天一早,便立马请扶贫干部带路,她和她的同事一起上龙布,由于当时的公路一直在加紧建设的过程中,车辆无法通行,他们只能步行,走上了龙布孩子们上学时经常走过的那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这条山路啊,在公路未通车之前,龙布瑶胞的交通工具基本都是马匹。
“我们屯刚做第一个平房的时候,所有的物资,包括水泥、沙子、钢筋等,都由马来承担,有一匹很通人性的老马实在太累了,它不堪负重,直接选择跳下悬崖自杀了!”讲到那匹可怜的老马,蒙玉忠有些伤感,“我们的路实在太艰苦了,但故土难离,即使离开,我们一家老老小小十几口人,如何生活呢?”那天和蒙玉忠闲谈,他的这个故事让我们长时间的沉默。
今天,我们沿着平整的水泥公路缓缓而行,从山脚到山坳,整整花了五十多分钟。陈圆圆她们那天清晨走的是小路,可以想象,她们去龙布时,仿佛不是走上去。城市人嘛!走山路肯定不习惯,她们应该手脚并用,狼狈不堪地爬上去的。我听韦荣成主任讲,她们大约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攀到龙布坳顶。一到坳顶,她们的面前刹那呈现出一幅奇异的景象:千峰万壑如大海里的波涛,从遥远的天际涌动而来,山风烈烈,群山染金,一轮红日喷薄跃耀于群峰之上。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色,她们竟然忘了攀爬时的艰辛,兴奋极了!是夜,她们一行便在龙布屯住了下来。陈圆圆说,当天晚上,她们看到了非常广袤而华丽的星空。上网一查,这一带竟然还是最靠近北回归线上最纯净、最完美的星空。她想,这里是多么适合发展旅游产业呀!但龙布的群众一听到开发旅游时,都一头雾水,难以置信。他们心里嘀咕,这里有什么好开发的,除了石头还是石头,家家户户那点少得可怜的土地,还不够拿来种玉米呢!正当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的时候,陈圆圆向群众陈述了她们团队初步草拟的“龙布日出”旅游开发项目,这个规划无疑是非常大胆和超前的。
很快,一个月之后,“龙布日出”项目就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粤桂民营企业助力国家挂牌督战村暨产业扶贫协作会议上,成为大会推介的最亮点项目。当然,此乃后话了。
这些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地里劳作的瑶胞,哪里懂得还有比种玉米更赚钱的产业呢?山里就那么一点土地,一家老小养家糊口的希望所在呀!“就山坳上那几分山地,跟村民谈租地的问题,就谈了三个多月”陈圆圆后来不禁感慨,“土地是龙布村民的命根子,谈这么长的时间,也是可以理解的。”土地谈下来的时候,已近年7月份。
年9月10日,经过半年的施工建设,“龙布日出”旅游项目正式营业了,5位龙布村民经过培训变成服务员、安保员和厨师。9月15日,他们迎来了第一批民宿客人……龙布屯那大气磅礴、振奋人心的壮丽日出,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自然风光、那北回归线上清晰明净的神秘星空、那安静得能听得到地球自转声音的龙布之巅,当然,还有龙布瑶胞那千百年来承传的民风民俗、传统美食和古朴生活,深深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大城市里的客人。
小雨一直未停,山里雾起云涌;除了与几位山民闲聊龙布的故事外,仰望天际,一片空濛。虽然赶不上龙布日出,也等不来龙布星空,但我们并没有为此而遗憾,永远坚信在这美丽的龙布之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缭绕在观景台旁的传说往事
龙布民宿的旁边,有一汪澄澈的小池子,有一股清冽的山泉水注入其中,这是龙布人民的生命之源啊!这次旅游开发,龙布人民更加小心易易地清理掉那些长年的淤泥和水蕨,用干干净净的山石将池子重新砌了起来,然后在泉眼处安装了一个雕刻精致的龙头,泉水从龙嘴中喷出,流水潺潺,灵性十足;它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龙布天池”。蒙玉忠队长曾跟我们讲,这个天池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他的一个叔伯曾经在黄昏时分从山外回龙布,路过天池旁边时,看到天池里有九个小姑娘戏水打闹,以为是哪家小孩调皮而不回家呢?但他回到屯里一问,屯的小孩都在,他一下子头就大了,便邀上几个年轻人一同去天池边探个究竟。可他们到达那里的时候,月朗星稀,周遭静谧,已然空无一人。噢,多么神奇的龙布天池!
参观完龙布民宿、天池后,我们便沿着龙布峰那弯弯曲曲的山脊,踏上刚修凿完毕的山路拾级而上。此时的我们,多么像几只自由的飞鸟,在云里雾里畅游龙布之巅,细雨在山风的吹拂下纵横飘洒,我们的脸庞、发际和衣服上都沾满了它们恣意飞扬的身影,真可谓:龙布烟雨,沾衣欲湿!
终于攀上龙布之巅,岭上多白云,无法眺望远方。我们所在的龙布观景台,海拔.5米,危峰兀立,足以睥睨群山。我们先扶着观景台上的高山茶树让继伯兄拍了一组照片,切切实实地感受一下“万壑树参天,山高我为峰”意境。当从观景台上往下看时,那些青翠的山脉,云遮雾绕,在烟雨里隐约可见,好一派龙布山川烟雨图,趣意盎然。观景台的旁边,是古人用山石垒成的一座瞭望台,至今保存完好,没有坍塌,但上面覆盖的遮风避雨之物早已荡然无存,不知所踪。据龙布的山民说,这是拨哥(即韦拨群,广西东兰人,壮族人民优秀儿子、中国共产党卓越的农民运动领导人、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缔造者之一)领导的农民赤卫队革命时存留下来的遗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时候,在党的领导下,拨哥带领的农民赤卫队均在龙布这一带开展秘密的革命活动,是都安西区隆福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龙布队长蒙玉忠的祖父蒙朝理更是隆福苏区革命赤卫队的副大队长,通讯落后的年代,赤卫队在这里修建这个瞭望台也是情有可言了。而那时候进出龙布也仅有一条艰险的小路,进可攻、退可守,符合军事上的防御原则,那个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到底还在龙布发生了哪些事情呢?因世事沧桑,岁月更替,我们已无从所知。啊,人间忽暖,山河已春!突然在这龙布之巅浮想联翩,深深感觉前辈们革命之艰难,我们今日幸福之不易。
从龙布观景台上返回龙布瑶寨,我们看到村民们在新建的房前户后开辟有菜地,种植一些山辣椒、苦瓜、山茱萸、佛手、四季豆等无公害植物,绿油油的,在细雨里快乐地成长着。在一些围好护栏的园子里,养有成群的本地三黄鸡、旱鸭子,还有几只中华田园犬在新建的公路上嬉戏追逐,鸡鸣狗吠相闻。此时的龙布笼罩在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里。我们又和蒙玉忠队长见面了,今日看起来,他比上次我们来访的时候精神多了,他兴奋地告诉我们,这段时间他一直带领村民修建去龙布观景台的山路,有了一定的收入。目前,屯里的群众主要是围绕和配合“龙布日出”这个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充分利用龙布屯有限的土地资源,结合屯里的家庭人口素质、年纪大小、劳动力的强弱、劳动技能等因素,因人而异,因户施策,真正做到群众会什么就扶持什么,懂什么就发展什么,用小产业托起持续增收的大梦想。我们突然感觉到蒙玉忠队长的思路如此的清晰、目标明确,充满了对未来发展的渴望;这场直接由党中央主导的精准脱贫攻坚战,不缔于一次波澜壮阔的划时代变革,它不仅深深地影响和改变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而且也正悄悄地激发我们大家向往幸福、奋斗进取、奉献社会的内生动力。也许,这就是发起脱贫攻坚战役的最终目的吧!
而就在此时,我们正在龙布的山巅、民宿、群众的房前屋后闲游探幽时,陈圆圆她们的团队也继续地在为大崇村、为龙布屯寻求持续发展的产业而奔忙着,她们考察了柳州市的螺丝粉产业,计划在其甜笋的生产链上有所作为;她们考察了都安葡萄酒厂,努力在山野毛葡萄深加工上取得突破……
哦,龙布日出,霞光万道!
本文插图源于“龙布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