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一、地球运动相关规律1.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分布规律(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零;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都相等,均为每小时15°。(2)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均是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变化的。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所示)。具体规律是: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2)正午大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某时离直射点近,该时正午太阳高度就大;某时间段内直射点向该地接近,该时段该地太阳高度就增大,(即近大远小规律)。4.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1)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①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某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5.太阳视运动规律(1)太阳升落的方向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2)正午太阳方位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北方;太阳直射地区,正午太阳在正上方。(3)日影的朝向及影长日影朝向与阳光来向相反;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直射点影长为零;正午日影最短,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日影朝正北;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日影朝正南。二、大气运动规律1.热力环流规律(1)近地面冷,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即冷下沉、冷高压)。(2)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即热上升、热低压)。(3)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4)水平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1)分布规律(以北半球为例)(上述风均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①自赤道向南、北,约每隔30度为一个气压带,全球共7个气压带,且由赤道向两极,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相间分布。②两个气压带间是一个风带,全球共6个风带。③各气压带的中心位置:赤道低气压带——0°,副热带高气压带——30°,副极地低气压带——60°,极地高气压带——90°。(2)移动规律3.“副高”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1)“副高”与锋面雨带的关系:锋面雨带始终位于“副高”的西北侧,是从“副高”吹来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雨带与“副高”同进退。图解我国雨季进程。张永策划刘佳制作(2)移动规律(正常年份)副高的位置变动与我国主雨带的分布密切相关:5月上旬至6月下旬,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至20°,雨带通常位于华南(南岭);6月中旬至7月下旬,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至25°,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7月至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至30°,将雨带北推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随着副高逐渐南退,雨带也南移,北方雨季结束。雨带的进退特点:进慢退快。(3)影响:“副高”强或弱,会导致“雨带”推进速度快或慢,引起“北涝南旱”或“南涝北旱”。4.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1)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5.成因分析规律(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①纬度。②地形地势。③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湖泊、裸地、寒流、暖流等)。④天气状况(阴、晴)。⑤季节。⑥人类活动。(2)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①纬度:热带小温带大。②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水面)的小于裸地。③天气状况:阴雨天气多的地区小于阴雨天气少的地区。(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①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季风);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③洋流(寒、暖流);④海陆位置;⑤向岸风或离岸风。(4)影响气候的因素:①纬度位置;②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季风);③地形;④洋流;⑤海陆位置(东西岸、内陆等)。三、水体运动规律1.水循环规律(1)水循环过程(2)地理意义①将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到不断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水循环过程中不断进行势能和动能的转换,产生了流水的各种外力作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③促进了矿物质元素的不断迁移,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向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④水是热量调节器,在不同热量区之间的水循环运动促进了热量的平衡。2.海洋表层洋流(风海流)分布规律四、地质规律1.只有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岩浆岩。2.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3.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4.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5.地质循环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内力作用释放出的地球内能;二是促进外力作用进行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五、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1)纬度: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2)海拔: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3)相对高度:山体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1)纬度:山体所在纬度低则海拔高,纬度高则海拔低。(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5.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及雪线高低的判读人文地理
一、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问题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分析的形式如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影响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趋势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双重压力,既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净增数量大的问题,又面临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因此我国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对迅速老龄化问题。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表现为“两个变化”“四个因素”。
1.“两个变化”
(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2)环境支撑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2.“四个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如图:
特别提醒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环境;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五、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不同点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体现意义
生存
发展(生活)
人口数量
大
小
相同点
制约因素相同
与资源状况、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特征相同
不确定性: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可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的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2.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六、城市区位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可以称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
七、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和特征: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成片分布
集聚成片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靠近市中心处
多分布在城市边缘,离市中心较远
区位选择的原因
接近最大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区位特征
要求接近消费者,多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
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并背向发展。距离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功能区特点
中心商务区(CBD):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地价高);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高级
位于城市的外缘;与高地、文化区相联系
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作强导致集聚;又因环保、地租、交通等因素导致分散
低级
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八、城市等级结构和服务范围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
特别提醒(1)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其本身外,还包括其周围的大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2)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3)在非均质地区,同一级别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城镇服务范围大。
2.影响城市等级变化的因素分析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的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此外,人口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具体内容对比如下表所示: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等)条件、丰富的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如大同市、黄山市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如株洲市、武汉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九、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
方面
发达国家
发张中国家
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
基本特征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左右)、发展速度较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起步晚、大多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快、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与经济发展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发展现状
大城市中心逐渐衰落,城市外围地带建设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市区范围明显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重视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导致城市人居环境指令大幅度下降
十、城市化问题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十一、农业区位因素
1.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候
光照
光照的强弱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如棉花分布于光照充足的地区
热量
积温直接影响作物的品种和耕作制度
如冬小麦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春小麦分布于中温带和寒温带
降水
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影响土地的利用状况、生产能力等
年降水量﹥mm,宜发展水田农业
年降水量—mm,宜发展旱作农业
年降水量—mm,宜发展畜牧业
地形
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和机械化水平
坡度﹤25°,宜发展种植业;坡度﹥25°的山地,宜发展林牧业;低洼易涝地适合发展渔业
土壤
土壤的肥力、厚度、酸碱度、墒情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如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黑土适宜种大豆
水源
干旱地区,水源成为发展种植业的关键
在年降水量少于mm的地区,种植业要布局在灌溉水源丰富的地区
(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