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可克达拉一美丽的夜色多么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行走在可克达拉,每当耳畔响起这首诞生于此的歌曲《草原之夜》旋律时,都会感到一股温暖从心灵深处,从手心手背,从唇齿之间,流淌出来。它仿佛在向你召唤:来吧,朋友,这个世界没有陌生,没有遥远,到新疆来,到兵团来,到可克达拉来,你会发现这里有壮阔的美景,有无限的舒畅,有至爱的朋友,有亲如一家的真情。《草原之夜》歌曲里所唱的“可克达拉”,是今天的兵团第四师64团。“可克”是哈萨克语,意为“绿色”,“达拉”是蒙古语,意为“原野”。“可克达拉”是综合哈萨克语和蒙古语后产生的地名,是“绿色原野”的意思。吟唱着《草原之夜》,你是否想到兵团创业部车者们曾经在这里挥舞第一面旗帜,燃起第一堆篝火,拉动军垦第一犁?在砥砺奋进的年年岁岁,这里的兵团人守卫边疆,发展生产,依靠坚韧的精神力量,创建了美好的幸福家园。他们创造壮观美丽的薰衣草风景,也酿造声名远播的好酒老窖。在他们走过的地方,留下一个个顶天立地的故事。兵团人的创业史,是一部枪与镐、血与火的交响曲。年,一支刚刚脱下军装的生产部队,在这里安营扎寨、屯垦戍边、架桥修路、兴修水利、垦荒造田,先后治理了数十条河流,修建了百座水库,建成了一大批的现代化国有农牧团场。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加毅受周总理和王震将军指派,来到可克达拉拍摄大型彩色纪录片,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来到可克达拉后,张加毅和新疆军区文工团的作曲家田歌,同军垦战士们一起住地窝子,一起劳动体验生活,被战士们那种建设伟大祖国的顽强精神和豪迈情怀深深地感动了。但是即使如此,两人一时半会也没有找到创作的灵感。一天傍晚,夕阳西下。张加毅导演约了田歌,沿着伊犁河信马由缰缓缓而行。忽然,一幅如诗如歌的“立体画”呈现在他们眼前:在一抹晚霞的映衬下,丛丛芦苇在夕阳下闪烁着耀眼的光亮,缕缕青烟从芦苇丛中袅袅升起,一群年轻人把打来的猎物挂在木架上,一个维吾尔族小伙子弹奏着都塔尔在轻声歌唱……小伙子,你唱的是什么歌啊?张加毅和田歌被眼前的情景迷住了。我在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幸福的今天和明天……”小伙子开心地大声回答。大家正说得高兴时,突然,一位三十多岁的战士捂住脸哭出了声,张导见他哭的很伤心,就拉住他的手来安慰,小伙子向张导倾诉了原委。原来这位山东籍的战士去年冬天去乌鲁木齐参加劳模表彰大会,认识了一位来自石河子垦区的女劳模。两人一见钟情,互相表达了爱慕之心,约好回团场后互相写信联系,再定下结婚时间。可小伙子回到可克达拉,白天劳动,夜里就在煤油灯下给姑娘写信,大半年过去了,写的信一封也没法寄出去,也无法收到姑娘的来信,他只有拿起姑娘的照片看了又看,再放进贴身的衬衣口袋里。由于无法通信,焦虑万分,朝思暮想,竟然得了病。他也经常跑到二十多公里外的大路上去询问来往车辆的行人,但都联系不上他的心上人,因此,他刚才情不自禁的哭了起来。看着伤心的兵团战士,张加毅导的心灵被触动了,他情不自禁地说道:小田,我想写一首歌,一首关于爱情的歌,我要写出来,你敢谱吗?张导,你敢写,我就敢谱!田歌当即拍着胸脯回应。张加毅立即从荷包里掏出一个纸烟盒子,提笔写了起来:美丽的夜色多沉静……不到一刻钟,就写出了一首通俗易懂、优美抒情的歌词,转身把纸盒交给田歌。大概过了40分钟后,田歌跑到张加毅跟前:张导,您来听听吧!一脸兴奋的田歌,打开随身背着的琴盒,边弹边唱了起来。张加毅导演让他唱了四五遍,却始终沉默不语。田歌的心中忐忑不已。正在这时,忽然听到兵团的少数民族战士们在窗外喊:亚克西,亚克西(好)!原来他们一直在窗外听着,这时候都鼓起掌来,喊着叫好。太好了,既然大家都认可了,就是它了!张加毅当场拍板。田歌那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就这样,《草原之夜》成为《绿色的原野》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歌,受到了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年,《草原之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著名“东方小夜曲”,而且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首被列入世界名曲的艺术经典。弹指一挥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戈壁大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草原之夜》的憧憬变成了现实:昔日的亘古荒原,早已为棉山麦海所覆盖。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可克达拉市于年4月12日挂牌成立。经过近3年的建设,它延续了《草原之夜》的美好期待,以绿色、生态、为主基调,糅合兵团元素,定位“丝路绿城,浪漫香都”,倾力打造“中亚湿岛、中国夏都”,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军垦新城已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老兵团人”的话语中,你会感受到,他们没有后悔,没有抱怨,有的是满满的幸福与骄傲,有的是作为兵团人的由衷的自豪。他们从青春岁月起,与新疆各族人民手拉手,开辟了一条条强大、美好、和谐、玫瑰般绚烂的康庄大道。走进新时代,让我们再次唱起《草原之夜》……二可克达拉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市,由兵团四师管理。位于伊犁州境内,地理坐标为北纬44度7分、东经80度37分(城市中心在北纬44度7分34秒、东经80度37分20秒)。东临伊宁市,西接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南拥都拉塔口岸,北依天山支脉科古琴山。市域横跨伊犁河两岸,范围包括兵团四师63、64、66、68团场,辖区总面积.71平方千米,总人口7.5万人(年)。市政府驻(66团场)幸福路1号。距伊犁州政府所在地伊宁市约20千米,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约千米。地处伊犁河谷地中部,伊犁河贯穿其中。属亚湿润大陆性温带气候,温和湿润,昼夜温差大,降水相对丰沛。地表水丰富,伊犁河年平均径流量亿立方米。有天然森林65.33平方千米、天然草场.40平方千米。可克达拉市辖两个镇(界梁子镇和佛尕善镇),由兵团四师六十三团、六十四团、六十八团全部区域和六十六团、六十七团部分区域组成。历史沿革:唐、宋、元、明时期,可卡拉达因盛产苹果和葡萄、蟠桃等水果,被称为“阿力麻里”,即“苹果城”(阿力麻:突厥语,苹果、果子;里:城、城池)。清朝中叶,哈萨克族一部分东归迁至这里,因见其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便称为“可克达拉”。“可克达拉”为阿尔泰语系语言“绿色的原野”之意。兵团四师前身是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七团等部队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军十五师,曾参加过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南泥湾大生产、南下北返、中原突围、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身经百战,历尽艰辛,为新中国的诞生和新疆的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勋。年,五军十五师全体官兵集体转业,在塞外边陲伊犁河谷屯垦戍边,成为伊犁垦区的先驱者、创建四师的开拓者。一曲名扬世界的《草原之夜》,唤醒了沉睡的可克达拉大草原,感召和鼓舞着军垦战士、知青和边疆各族儿女屯垦戍边,战天斗地,无私奉献。可克达拉大草原,是新疆最湿润的地区。雨水充沛,气候宜人,风景秀丽。黄河善谷善行天下大爱华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宁夏平原的幸福河、宁夏人民的精神河。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在宁夏孕育了黄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集中彰显了宁夏开放、创新、包容、和谐的文化品格。“善”即善行,慈善,是扶老济困、助残救孤、赈灾助学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谷”就是洼地,寓意聚集、承载资源之地。“黄河善谷”是一个形象化的概念,寓意深厚,彰显海纳百川、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精神;“善谷”寓示现代慈善事业的创新地和聚集区。其内涵是依托沿黄经济区建设,特别是在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引入现代慈善新理念和新模式,拓展现代慈善创新发展之路,通过慈善兴业与生态移民、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把社会目标、民生目标与经济目标有机统一,聚集慈善资源、发展慈善事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使其成为慈善发展创新的承载体、慈善资源聚合的吸纳区、慈善能量辐射的释放地、贫困群体受助的新领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最终目标是逐步把传统的救助型、输血型慈善提升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型、造血型慈善,把“黄河善谷”建设成为民族地区扶贫济困试验区和国家慈善事业创新发展区,成为慈善创新发展的政策洼地、全民慈善的道德高地和企业家投资兴业行善的理想福地。“黄河善谷”推出优惠政策引“凤凰”。要把“黄河善谷”建成慈善之都。宁夏属西部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全区有万困难群众和残疾人需要救助帮扶,特别是全区还有42万残疾人,其中不具备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近10万人,解决这些困难群众生存、生活和发展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单靠政府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这既为宁夏发展慈善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也给慈善事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慈善作为最具实力的社会资源,同时也是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重要杠杆和推动社会创新的积极力量。打造“黄河善谷”是开发新的生产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加快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各级党委政府强化宗旨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责任,也是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慈善兴业、扶贫造血、强区富民的全新之路。加强慈善文化宣传,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营造全民慈善的氛围,促进自治区形成“人人可慈善,行行可慈善”理念,加快推进倡导和以“黄河善谷”建设为主要标志的宁夏慈善事业全面发展。黄河善谷,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沿黄河城市以及南部山区建设的新型慈善工业园区集群,是集聚产业慈善资源,探索扶贫助残的一种新模式。打造“黄河善谷”是从自治区区情出发,立足现代慈善前沿,紧扣发展第一要义,着眼大力改善民生,注重围绕解决社会突出问题,实现加快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解决民生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部产业西移的推进,企业战略公益选择和大量的可利用慈善资源,将为西部慈善事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为自治区发展慈善事业注入强大动力。抓机遇、聚资源、谋发展是推进宁夏慈善事业发展的最佳选择。为深入推进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建设“黄河善谷”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进一步创新慈善事业发展理念和模式,聚合国内外慈善资源,解决困难群众特别是残疾人群体生存、生活和发展问题,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纵观全球慈善公益发展历程,现代慈善已经由传统慈善逐步进入战略慈善时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期,全社会慈善热潮持续高涨,慈善参与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在调节利益分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善谷”是许多人圆梦的地方,也是许多残疾人圆梦是地方。“黄河善谷”就是一个聚集慈善资源、发展慈善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一个扶持残疾人培训就业的发展平台。“黄河善谷”助残疾人在新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为孤残人士提供更加直接、快速的渠道,享受福利、照料与精神满足感,惠泽更多身障人士,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为残疾人撑起一片天。“黄河善谷”这些创造性的举措,其实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西部开发战略,它让更多企业加大力度尽社会责任,以社会开放促进经济开放,很有可能引领世界慈善事业新潮流。将慈善事业产业化,这是与欧美发达国家慈善理念接轨的先进模式。宣传国际化,积极引进国外慈善基金。宁夏有其特有的伊斯兰文化禀赋,这是宁夏吸引伊斯兰国家投资的巨大财富,现在银川也成了中阿经贸论坛的长期举办地。大大加大了宁夏与伊斯兰国家的联系。这是机会也是挑战。商人不能把钱看得太重,要懂得回报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中华慈善事业的一个新典范,它将传统的救助型、补助型输血慈善转变为现代的产业型、发展型造血慈善。“黄河善谷”是一盏明灯,为底层的弱势群众点亮了自信和勇气;涓涓细爱,一笔笔善款汇成大爱。涓流成河,终能汇聚为爱心大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社会工作实务已在宁夏各个领域开展。爱在黄河善谷,于文华不计报酬做“大使”。善心善行、善款善用、善始善终。慈于心发,担当责任回馈社会。善以为先,济困助弱书写大爱。行以远著,善心善行永不止步。一批胸怀慈善、热心公益的人士,积极响应号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热情投身宁夏慈善事业,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做出了积极贡献。慈善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只有知善向善,家庭才能形成良好家风,社会才能不断进步。这就需要社会形成扬善风气,善行要受到鼓励。慈善捐赠常被看作是仅仅奉献他人,其实慈善也利己利家。善行多有善果,慈善之家多有余庆,心底无私天地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是人性深处的东西。慈善不是简单的捐钱捐物,更要建立一种科学的机制,赋予慈善事业长久的生命力和魅力,可以持续的做好、做下去。建立在求实、客观、公正、科学的基础之上,保证每一份爱心都是“科学行善,善行合一”。善心善行永无止境。公益及慈善事业不断传承下去。播撒爱的阳光,温暖心的渴盼;传递善的信念,成就甜的梦想。用善心善举将财富的价值在社会中放大,一生坚守,必将书写出流光溢彩的人生华章!黄河善谷,智慧的善举!共赢的善举!新善举!最有生产力的善举!大善举!值得在全国推广,最终开盛花、结硕果!用最美的歌声,歌颂着黄河大爱;用最真的情感,赞美着这慈善人间。这“爱”和“善”的泉水,汇集慈善的力量,滋润着华夏大地。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广大社会工作者在不断付出的同时,正在赢得更多的尊重。他们是这个伟大的历史时代的弄潮儿,是时代的幸运儿,他们也将在历史洪流中实现自身价值!洪流载道,爱暖中华,善行天下,大爱华夏,美德扬彻五洲!年7月25日
马传军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