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许多企业不同,华为坚持“选-用-留-育”的人才管理理念。
第一步是“选择”。华为认为:先选人,再培养人。
刚刚被任命为华为,CloudAIBG总裁的余承东,从城乡拓展阶段到目前的全球化时期,一直负责超出组织预期的业务。是华为成就了余承东,还是他的背景和潜力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任正非说:有些人被招进来的时候只是一棵小草。你给它们施肥和浇水。有些草只能长成大草。只有爱护好那些留下来的树苗,让它们经历风雨,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显然,余承东是精心挑选的树苗之一,最终它长成一棵支撑起华为的奇珍异木。
那么疑问来了,余承东是怎么被发现的,为什么任正非愿意一再重用他呢?
首先,要做一个产品,你必须愚蠢地按任何键才能继续
余承东于年加入华为,正好赶上华为从商品代理到自我发展的转折点。
作为清华,的高材生,因为任正非的个人魅力,他对华为自由氛围的热爱,以及他的良好待遇,选择了加入当时还是平平无奇的华为。
转眼到了年秋天,因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受阻,任正非告诉工作人员:这个月不发工资,但肯定会继续发更高的工资。
领导没有违背诺言。当年10月,华为第一台程控交换机研制成功,价格超过万元,收回了之前一台设备的投资成本。
此后,随着CC08的普及,华为进入了第一个高速增长期。
年,华为在中国电子百强企业利税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震惊之余,余承东不禁感叹:他来深圳是因为讨债,听说隔壁的华为,是家不错的公司。想混两天后他就离开,但他发展成了一生的事业。况且年公司濒临破产,年以同行业纳税大户的身份登顶。
然而,创业的九死一生在于:一个机会的到来是另一个挑战的开始。
利润被打破后,华为面临着发展前景的问题。年,华为的客户集中在农村市场。如何得到县、市、省局的认可,成为决定华为未来命运的关键战役。
从那时起,直到年,华为的硬仗一直在进行。
从浙江义乌到海南海口,余承东到辽宁鞍山本溪开拓市场。
余承东还记得当时的恶劣条件。
从辽宁沈阳坐长途汽车到目的地。本地机房依靠电风扇散热,地线则与暖气管道缠绕在一起。
相比之下,当时华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阿尔卡特——、上海贝尔和西门子,它们的交换机都放在遍布全市的空调和地板的高档机房里。
但就是这样,余承东第一次在华为找到了成就感。
当时外汇设备因为“命令行”等复杂操作,需要专业人员专门维护,但华为交换机简单易操作,用余承东话讲和“傻瓜相机”是同一类型。
出差结束,刚回沈阳,外地维修人员打电话说忘记怎么操作了。
由于对方不懂英文字母,余承东只能用阿拉伯数字和汉语拼音解释。
“I是什么,I就是像1(阿拉伯数字)一样的字母,p就是像p(汉语拼音“坡”)的字母。”
后来,余承东简单地找到了键盘,并按照哪一行哪一列逐一进行了比较。
完毕后,顾客问余承东:任意键是哪一个健?
余承东回答:就是随便按哪一个健都行。
要做一个产品,你必须笨到这种程度:“按任意键继续”。所有好的产品都必须方便用户使用。
这次东北之行后,已经主管RD部门的余承东,决定放弃留学,以华为的工作,作为事业全力以赴。
从CC08交换机开始,它通过农村包围城市,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随后,随着深大电话公司给华为,的试用机会,华为逐渐在这座城市站稳了脚跟。
其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余承东,随着新业务的发展,在华为被一位工程师像火箭一样提拔。
第二,在寻求自我突破时,困难被视为日常生活。
年,一个叫陈守涛的年轻人来到华为,对方邀请余承东到华为内部创业,随后,两人在华为,成立了无线通信部,陈守涛负责市场,余承东则抓紧研发。
当时中国的无线通信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是射频领域,严重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与受阻销售的产品相比,余承东在此期间的“升路”也同样并不乐观。
余承东参与的CC08交换机研制成功后,华为高级副总裁几乎被团队垄断。
但因为他选择了内部创业,升职加薪暂时错过了他。
相比之下,打造人才团队就更难了。
当时,通过选拔应届毕业生和全球招聘人才,余承东打造了自己的无线通信团队。
华为规定,研发干部必须学会招人。
咋招人?有什么诀窍?
其中之一就是挖人。
当时,一些来自华为的研发干部,在邮电部指定单位武汉邮电设备厂附近的招待所住了一个月。
当人们下班后,他们会立即上前搭讪,通过询问对方的工作情况来表达他们的目的,然后一步一步地前进,直到他们收编入伍。
年,余承东掌管终端业务后,聘请了诺基亚中国区负责人赵科林,甚至“追捕和拦截”三星全球高管。
8年,华为推出了一项“激进”政策:凡是达到组长级别的研发人员,都需要用半年时间进行招兵买马,以培养干部的组织建设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为相当多的研发干部被培养成高级猎头。
于是,招聘的基本功在华为代代相传。
对于华为,的一个干部来说,如果拉不上队伍,就意味着干部生涯的终结。
华为也想用这种方法让干部们保持血性。
余承东还找到了他的CloudAIBG前总裁搭档——侯金龙。
此前,仅用三年时间,侯金龙干掉了一家垄断行业70%份额的公司,在室内覆盖技术”全球第一;然后用了7年时间在光伏能源控制行业再次创造历史。
然而,即便如此开创性的干部,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但由于还是单一突破,当华为手机遭遇芯片困境,华为云需要全面突破时,任正非还是决定再次启用余承东,让其带领云BG——,极有可能再造另一个华为业务。
华为在挖角方面的成功源于其科学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干部队伍。华为不搞提成制,而是采用奖金分配制度,通过大量投资战略业务产生超高收益,然后根据部门和员工的贡献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
超过34年的快速增长彻底拉开了华为与同行的待遇差距。
久而久之,粮仓效应充分显现,“主动投诚”的人数早已超过了“被挖墙角”的人数。
有了得力干将后,余承东在90年代领衔的无线团队,发现了农村市场的一大需求。
村里想装一部电话,就要在全村范围内安装电线杆,成本过高。
但一个无线通信终端就可以解决这一用户痛点。
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成为当年的爆品。
但中途,代工工厂的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任正非对此作出批示:所有问题产品,华为免费更换,所涉费用高达数千万。
这种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再一次震撼了余承东。
“96年的几千万,放在现在,倍的购买力都不止,但当时,华为,一个刚起步的小公司,就这么说换就换了。”
然而,这一“自杀式行径”所带来的口碑效应,让这款无线终端产品,最终为华为带来了超20亿的巨额收益。
5年后,华为开始研发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又面临和销售程控交换机时一样的囧境。
迟来一步的华为,面对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的左右夹击,难有立锥之地。
又是从偏远地区寻求突破。
那些被圈定的区域,缺电、不通路,基础设施几乎为零,余承东领导下的GSM团队排除万难,建起基站,以此作为据点,再次向繁华地带进发。
后来的结果早已知晓:“终结者”华为再次居上。先前群雄逐鹿的局面变为年的4足鼎立,华为独占鳌头,爱立信位居次席,由诺基亚与西门子合并的诺西位列第三,中信名居第四。
不过2年,曾经无线领域的4流厂商华为就彻底逆风翻盘,这让余承东再次感到巨大震撼,华为也由此跻身世界名企之列。
毫不夸张地说,余承东个人奋斗史是华为企业史的缩影。
华为不断进攻城市,余承东也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引下不断改变轨迹。
年,余承东团队预见到3G时代的到来,随后他开始了新一轮的内部创业。
优秀的企业家喜欢“折腾”,害怕被超越。所以他们任何时候都不敢懈怠,不寻求自我突破,主动性是他们积极进步的有力证明。所谓主动,是指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善于发现和创造新的机会,提前预见重大事件的发生,有计划地采取行动,从而提高工作绩效,避免灾难或引发无限可能。
主动性,作为华为人才选拔标准——五项素质的首个要素,与其他的概念思维、影响力、成就导向和坚韧性一样,也被划分为“0、1、2、3”4个等级。
主动性三级和二级的区别在于:前者着眼的是未来,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