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年报披露工作收尾,各大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业绩也频频被拿来比较。在已经公布财报的22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分别以16.68亿元、13.50亿元、7.21亿元的成绩成为行业TOP3;苏宁消费金融和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分别亏损0.5亿元、0.96亿元,位于行业末端。
同时,“增速放缓”、“发展空间有限”、“业绩分化严重”等也再次重现在大众面前。
有些人持悲观态度,认为消费信贷的发展空间只有三五年;有的人持乐观态度,认为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包括蚂蚁集团、小米等互联网大厂纷纷加入持牌消费金融大军,虽然增速放缓,但行业也在借助科技力量迈进高质量发展阶段。
有专业分析人士认为,整体来看,消费金融行业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特别是科技助推行业加速转型,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能。这也是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的互联网企业、银行等入场。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经28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获批开业,蚂蚁消费金融、四川唯品富邦消费金融等也已获批筹建,还有一些公司在排队申请消费金融牌照中。
居民收入保持稳定恢复性增长
说起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成立要追溯到11年前。银监会于年8月公布并实施《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称是为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金融对扩内需促消费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消费金融公司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等独特优势。
同时,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有利于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丰富我国金融机构类型,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不同群体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提高金融业的服务水平。
这几年,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在肆虐的新冠疫情期间,消费水平出现短暂的掉落,但随着我国统筹疫情防控,消费市场复苏势头持续增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表示,中国是唯一在年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全球主要经济体。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33.9%,环比增长1.86%;两年平均增长4.2%。其中,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34.2%,比1-2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名义增长13.7%,两年平均名义增长7.0%;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4.5%。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元,增长12.7%。
整体来看,年一季度,居民收入保持稳定恢复性增长,居民消费支出呈现恢复性反弹。
消费金融公司确实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内循环贡献了力量。截至年6月末,消费金融公司已发展到26家,注册资本.4亿元,资产规模.5亿元,贷款余额.1亿元,服务客户数1.4亿人。
近几年,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明显放缓,增速持续下滑,但仍高于个人贷款等其他类型贷款的平均增速。
年22家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报告相继出炉,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位列前三,成为头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在年出现亏损的现象,如苏宁消费金融和北京阳光消费金融等,其中后者多半是因为刚开业处于前期投入阶段。
自试点以来,消费金融行业经历了从追求规模扩张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型,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马上消费始终坚持审慎稳健发展,坚守合规底线,践行普惠金融,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产品及服务。
增势放缓而市场空间广阔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和小贷公司、信托公司都可做消费金融业务。事实上,银行对消费者的资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不能覆盖那些低收入人群;小贷公司聚焦于三农、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目前多家互联网巨头就是依托小贷牌照开展联合贷款业务的;信托公司提供的消费金融服务主要面向高净值客户,满足用户的资产配置以及高端消费需求,目前仅有一家信托公司中信信托发起设立了中信消费金融。
而监管发布的网络小贷征求意见稿要求,网络小贷的联合贷款比例不低于30%。在此之前,有的网络小贷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且杠杆率远远超过监管要求。
诸多情况下,只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能满足低收入人群的个人消费信贷需求,具有无抵押、无担保、短期、小额分散等特点。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是由银监会直接批准设立专门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可以为传统银行不能覆盖的那部分用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且消费金融公司的杠杆率要远高于小贷公司,在做大做强的同时也为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以及消费需求不断激增,消费金融巨头逐渐显现,包括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兴业消费金融等,盈利规模已经超过数亿元甚至十多亿元。
经过数年的发展,行业已经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存在一个明显现象是增长趋势放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行业竞争加剧。全国仅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就有28家,陆陆续续还有新的公司加入进来,消费金融公司再扩容。
二是产品同质化相对严重。位于中下游的消费金融公司产品的覆盖场景多是购物、旅游等。由于自身风控水平相对弱,无法把控一些热门场景如租房、教育等,导致频频陷入场景暴雷。
三是强监管规范消费信贷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四是消费信贷行业快速增长期已过,逐渐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各大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近几年的财报可以看出,前期部分消金公司的营收、净利润等核心指标的增长趋势以倍数计算,当下消费金融公司的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业绩下滑的现象。
也就是说,消费金融行业赚快钱的时代已经结束,面对科技的快速更迭,行业只有不断“进化”才能可持续发展。当前,行业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不良率的降低。某消费金融公司曾透露,其不不良率连续多年下滑,资产质量显著提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