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亿商誉压顶,躲开那些讲并购故事的

今日段子:

市场喜欢读什么故事,上市公司就会怎么写,这几年并购一直是支撑A股公司市值高速增长的利器,使得A股上市公司商誉在去年三季度末达到创纪录的亿元。

和上市公司商誉一起增长的,是被收购一方的业绩承诺,但业绩承诺无法完成的风险越来越大。上周蓝色光标公告预计去年净利润同比下降85%~93%,原因之一是并购对象无法实现业绩承诺,要进行商誉减值。目前已经有6家上市公司因前期的并购重组产生商誉减计。

因并购对象无法完成利润承诺而发生的商誉减值越来越多,在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可以预料黑天鹅将屡见不鲜。

A股商誉创纪录

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A股上市公司去年三季度末商誉为亿元,去年上半年和前年三季度末分别为亿元和亿元,环比和同比增长分别为19.63%和82.67%。

中小板和创业板商誉增速尤其大,同比增幅都超过一倍,比如中小企业板去年三季度末商誉为.42亿元,去年上半年和前年三季度末分别为亿元、亿元,环比增长24.44%,同比则增长.45%。

创业板去年三季度末商誉为亿元,环比增长35.25%,同比增长.33%。

商誉是一个比较好的并购考察指标,照规定,购买企业成本与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会被放在商誉中。也就是说,A股现在有亿元商誉,是在并购时,超过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总额。

据彭博统计,年A股市场并购重组交易超起,涉及金额1.4万亿,比年增长77%,创历史新高。

一般而言,收购一定是溢价的,而且溢价不菲,很少有并购价格低于净资产——这只能说明并购对象资产质量令人怀疑,盈利能力低下。收购溢价高的,被认为具有增长潜力。

截至年三季度,非金融企业中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已经达到3%,其中中小板及创业板非金融企业商誉占净资产比例分别达到7%及14%,远远超过主板非金融企业。这其实是因为中小板和创业板板块估值高,并购热情大,这也意味着,如果并购对象业绩承诺不能完成的话,中小板和创业板受的冲击更厉害。

商誉大增也跟这两年并购火爆有关,介入并购的任何一方都能赚钱,以至于有上市公司宣布成立产业基金,股价就会大涨。

商誉减值风险

但是并购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去年有北纬通信、蓝色光标、温州宏丰、江南化工、安科瑞、青松股份、西安民生、中海油服、大商股份等公司因为商誉减值进行计提,都影响到公司净利润。其中蓝色光标两次进行商誉减值影响利润,中海油服则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约9.24亿元。

商誉减值首先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等于当初投资成果打了折扣。收购对象业绩不能达到预期,是各方都不愿看到的,一般都会尽力完成,至少要拖过三年业绩承诺期。如果过了3年承诺期,并购对象业绩出现问题的概率更大,那时对上市公司拖累更大。

如今市场环境不佳,A股公司净利润基本上都不再增长,要求并购对象以超过40%速度增长(并购对象承诺利润增速一般在40%以上),不太现实。

其次则是影响到公司稳定。以焦作万方为例,焦作万方以17亿元的现金收购吉奥高持有的万吉能源%股权,吉奥高用该笔资金购买焦作万方的股票,成为焦作万方大股东,但是吉奥高承诺业绩无法兑现,按约定吉奥高要回购万吉能源。近日法院判决,判令吉奥高投资返还协议转让价款并赔偿焦作万方利息损失。但吉奥高已将该资金用于收购焦作万方,显然无力承担。

最后则是收购后管理团队不稳定带来的风险。绿盟科技在上市后不久就启动收购同业公司亿赛通。但亿赛通没法完成业绩承诺,该公司管理人员也在流失。

对创业类企业收购最重要的是人。即使房地产类公司,王石也放言如果极端情况发生他准备带人辞职,重新创业。

如果业绩承诺不能兑现,有可能诉诸法院,也有可能修改业绩承诺,比如一家公司就因为“重要假设条件”发生变化,所以将完成利润承诺的时间从3年增加到7年。

中国投资者对商誉减值还不大熟悉,美国投资者已经深入领教,年美国在线斥资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形成多亿美元的商誉,两年后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被迫注销了近亿美元的商誉减值损失。

微软则是经常计提商誉减值的豪客,去年因为收购诺基亚业务计提72亿美元,年因为收购电子商务公司aQuantiv而计提62亿美元。微软收购公司众多,而整合成功的比较少。

但受益于微软自身的业绩强劲增长,在大额计提之下,微软股价并没受多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计提是一次性,这些公司并没有为微软贡献多少利润,并不影响微软扣非后净利润的情况。

所以,A股公司的股价受商誉减值影响,主要看减值对象是否会给公司带来利润,看该公司主营业务是否稳健。

商誉减值将破坏并购大逻辑

市场给予上市公司高估值,并追捧并购重组,有其内在原因。如果大面积出现商誉减值,这套逻辑将会被破坏。

这个逻辑是赋予上市公司高估值,然后利用高估值并购非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贡献业绩,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为上市公司提供并购的内生动力。

以某创业板公司PE60倍、年净利润1亿元为例,在市场上可以很容易找到PE在10~20倍的并购标的,假若并购一个年净利润1亿元PE20倍的标的,并购完成后,这家新公司的估值就该为80亿元,净利润2亿元,市盈率就降到40倍,如果继续并购,市盈率将会继续下降,如果维持原来的市盈率,该创业板公司股价就需上涨。

对该创业板公司原股东而言,并购了一家体量相当公司,只是让渡了25%股权,还可以迅速扩大市场,做大体量,自然是做了一笔划算买卖,更重要的是,市场会存在并购后业绩兑现的预期,继续给予高估值,从而让这家公司的市值远远超过上述的80亿元,如果继续维持60倍PE,市值就将达到亿元。这将在继续收购中处于有利地位。

并购双方出现估值如此大差异,就是因为双方是否为上市公司,股权是否可以迅速流动变现。这对收购一方当然有利,从形式上看,被收购一方吃了亏。

但实际上,交易只有在双方都受惠的情况下才能展开。被收购一方当然也可以获利,一旦被收购,就成为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虽然收购时的估值是20倍,但收购完成之后其股东或者直接套现,或者变为上市公司股东,可以享受上市公司股价上涨的红利,和上市公司捆绑在一起,如果不选择被收购,持股很难变现,业绩如有波动,还可能面临创业失败。

那么,为什么这些被收购对象不选择IPO,成为市场的大玩家,而是成为并购对象?市场可以列出各种原因,比如IPO排队需要时间、对赌时间窗口、市场机会稍纵即逝等。

更重要的,是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跟腾讯创立时到处拉融资一样。众人皆知大多数创业类公司都会灭亡,只有少数能做大,落袋为安才是好选择。很多风险投资机构也成为并购掮客,为并购牵线搭桥,也是为了及早锁定收益。

那么,为什么这些被收购一方还敢于承诺如此高的业绩?上市公司公告显示,有些收购对象敢于做出两年之后业绩增长两倍的承诺,目前还在亏损的收购对象也如此,整体而言,被收购对象业绩承诺增速要远远高于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是否真有一个群体,比上市公司的业绩还要好很多?

这可能只是双方为了给收购一个交代而已。对收购一方而言,利润承诺可以给市场一个交代,证明自己没有乱花钱。

对被收购一方而言,利润承诺可以是权宜之计,即使完不成,还可以修改,或者真进行补偿也依然收益可观。

业绩承诺只是一剂心理安慰药,一定是虚夸了。不过分析师们一般都按承诺来进行估值,所以才会经常看到分析师修正业绩。

如果业绩承诺不能兑现,本文一开始所述逻辑就不能成立,上市公司净利润没有大幅增长,估值就虚高,那么市场就不应该给上市公司如此之高的估值去支持并购,如果这个故事讲不通,并购就会大规模下降。

海外股市经常有并购发生之后,上市公司股价反而下降的情况,就是因为成熟的投资者已经在类似故事中学乖了,不再盲目跟风,会考虑收购是否降低了资本回报率。

证券时报余胜良

长按冷眼探A股,提供最有价值的阅读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北京中科白巅疯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erer.com/bwtxgs/1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