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人物追逐永恒的瞬间走进摄影

吕梁记协为您定期推送新闻茶座、我的观点、幽兰听香、吕梁新闻人、摄影人物、佳作欣赏、探寻发现、影像漫步等诸多优质内容!

醉美南阳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五十多岁的刘和平在摄影这个行当里已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中国有句老话说,五十知天命。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追忆过往,再溯青春,是和流逝岁月的对话。三十年的摄影生涯,不仅锻炼出刘和平精湛的摄影技法,而且铸就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在他的挎包里,相机、闪光灯、笔记本等拍摄采访之物,一应俱全。无论突发事件还是参会、下乡,通知一到他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连身边的年轻人都自愧不如,步履匆匆成了他现今人生的生动写照。

兴趣起步,爱上“贵族行业”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刘和平在方山县长大。幼小的他和同龄人一样,对于新鲜的东西总是充满着好奇。七十年代拍摄的全家像是他与摄影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从此便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拾。孩童时的那次偶然邂逅,让刘和平深深的迷恋上了照相。后来的几十年里,他用过各式各样的相机,拍摄了许多不同题材的摄影作品。然而,对于每一个初始的脚印,人们往往记忆深刻,难以忘怀。“那个时候,照相是个贵族行业,我们城里也就有几台相机。”回想当初,刘和平记忆犹新,“第一次拿起相机,就像第一次找对象,有种初恋的感觉,就那么兴奋。”

横泉夕照

在谈到自己的摄影经历时,刘和平毫不讳言,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搞摄影这么多年,从没有感到厌倦过,搞摄影,也不妨持学中玩、玩中学的态度,勤奋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用心”。只要用心,生活处处有美景。为了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刘和平不仅多次到九寨沟、苏杭等地取景,甚至两次赴藏,感受世界屋脊的风土人情。在布达拉宫、在林芝、在羊卓雍湖,他用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一个个空灵的景象。

如果朋友们问他,搞了这么久摄影,有啥心得?他常说的就是,摄影作品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在有学习任务的日子里,总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总是感到自己年轻有活力。尤其拍好家乡的美丽是我最大的幸福!更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林海听涛

三十多年前,刘和平爱上摄影。他是从吕梁山里走出来的一个普通摄影人。从模仿国内外佳作图片开始,不断摸索着自己对新闻事件及各种题材的把握,对于身边接触到的前辈、同行、高手他勇于交流。无论是重大活动,还是身边小事,他都热情十足,该争取的机会从不放过,该用心的绝不马虎。

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头。这一年刘和平拍摄的《北武当雄姿》第一次发表于香港的《中国旅游》杂志,后来又刊登在《吕梁日报》,从此这张图片被省、市、县各个宣传单位、新闻媒体所广泛刊登和使用,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成为方山县北武当山甚至吕梁山的一张靓丽名片,为宣传美丽吕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秀美武当

长期的摄影生涯,让他认为摄影过程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美的享受,使人心醉!他的作品里,有着他对事物和影像的独特理解。摄影是他喜爱的工作,也是业余文化活动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人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和记录大自然和社会所有有价值的瞬间,用画面让历史的某一瞬间的客观事实定格。摄影人大多是自讨苦吃的苦行僧,追求艺术的行为常被人认为不可理谕。他不指望摄影能使自己像明星一样耀眼,却期盼在享受自己作品的同时会有更多的摄友一起交流和分享。如果说定格世界某一时刻是摄影人的义务,那么把成果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就是责任。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我拍出来的作品,要让大多数观众看了舒服,符合大多数人都审美要求,这就行了”。

多年拍摄风光,见证家乡的过往变迁

风光摄影是刘和平最擅长的,他是一个热爱自然追逐美景的人,家乡的许多奇峰秀林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因为他拍家乡的心情不一样,是带着一种感情去拍。和家乡有关的每一幅照片里都带着刘和平心怀感恩的温度。

时光消逝,记忆犹存。回想当初投身摄影,为什么要拍,拍些什么?是摆在刘和平面前的首要问题。为了用手中的相机拍好身边的生活,宣传家乡的发展变化和民俗与人文历史,他在反复认真掌握拍摄技巧的同时,查阅了家乡风土人情等文史资料,为摄影创作打下基础。家乡的一草一木激发着他的创作热情,利用手中的相机把家乡那些不被人所知的美景拍下来,宣传出去是他为自己确定的首要任务。故乡,成为他拍摄身边生活源泉的伊始。

秋意盎然

梅洞沟原本是方山县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山沟,位于北武当山的西北面,是瓦窑河的发源地。刘和平通过一次全县旅游资源普查的机会发现梅洞沟,从90年代开始拍摄这里的春夏秋冬,拍摄了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照片,因为《山西画报》要宣传梅洞沟,需要对沟里的第一座山峰命名,于是刘和平根据这里可能是北武当山道士炼丹的地方,起名叫做“烧炉山”,从此,烧炉山的大名随着镜头定格的美景传遍三晋大地,享誉全国。近年来,关帝山森林局、阳圪台林场也通过刘和平拍摄的美景注意到这里,正在准备开发梅洞沟森林湿地公园。

苍茫

北武当山,几十年中,刘和平上了四百多次,光运动鞋就穿破了十几双;摄影书籍他翻破了二十多本;专用器材他更换了五十多件;各类胶卷他使用了将近一蛇皮袋,作为一名摄影者,刘和平无疑是成功的,柜子里垒起的荣誉证有尺把高,作品《珍禽褐马鸡》曾夺得年全国野生动物摄影大赛三等奖,《吕梁山风光》于年摘取了三晋数码大赛桂冠,并于年被评为吕梁首届跨世纪杰出青年。特别是先后出版了《人杰地灵说方山》、《今日方山》、《锦秀方山》等摄影画册。三十年来,他所拍摄的2万多张反映家乡社会发展变革的图片经过精心整理,目前已全部进入图片资料库。回想自己当年毛头小伙的时候,他说:“当初搞摄影,最大的愿望就是用手中的相机拍好身边的生活,宣传家乡的发展变化和民俗与人文历史。

云蒸霞蔚

掌握触及摄影技术并不困难,但是,熟知构图,用光、角度等摄影艺术理念,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个好的摄影师,在他看到一个景的时候,脑子里就已形成了一个画面,只需用相机将这个画面保存下来”不断地摸索实践,刘和平在摄影技术上日趋成熟,在摄影艺术上不断追求自我的风格定位,逐渐揣摩出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区别与摄影界时下流行的“新、奇、特”等艺术元素,他的构图讲究对称完美,气韵上讲究国画的写意,这是他对自己摄影作品的描述,这种追求成就了他风光作品的风格特点。

一辈子,始终以自己的生活半径为拍摄重心

刘和平是一位扎根平民的摄影家,他身处基层,多年来一直以自己的生活范围为给养,对自己的生活半径保有持续的耐心和兴趣。“摄影艺术是瞬间艺术,摄影艺术的美是瞬间的美,多年来的摄影创作给我的感悟:想要用摄影去表现主题,去表达情感,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就需要我们摄影人去接近生活,融于生活,感受生活,尤其是身边的生活。对我来说,摄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爱好而职业的需要,更因为它是有生命力的,如今,生活中的我已缺少不了摄影……”这是他对摄影的感悟。

相映成画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熟悉刘和平的人都知道,他这个人对摄影是彻底的投入,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很多人认为,搞摄影拍照片,只要从事的时间长,肯定会拍出好照片。其实不然,一幅好照片的产生绝非偶然,最重要的在于接近生活,融于生活,感受生活;摄影技巧就在于你对生活的领悟和摄影主题的理解,用刘和平的话说:“取景、对角度、调光圈等细节,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易,这需要每个摄影人一生琢磨”。而说的浅显些,取景最见摄影师的功夫,在平凡中的事物中,优秀的摄影师往往会挖掘出不平凡的景象,而平庸者则不然。刘和平就是一位有心的摄影师,他参加工作三十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相机不离身,此外,他还不间断地从摄影专业报刊上学习一些新的业务知识。正因为如此,他拍摄的多幅作品入选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年秋季的一天,刘和平随领导下乡,在田间路上正巧遇上一位老农肩扛锄头,手里攥着一把向日葵花盘,老人身后则是空旷而色彩斑斓的田野,看着这一事物,刘和平跨步冲在老农面前,这一画面便被定格了,后来,这幅取名为《收获》的照片被多家报刊采用,并受到同行们的好评。

《北武当雄姿》作为刘和平的成名之作,二十多年来一直是方山县甚至吕梁市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到现在已过去三十个春秋,刘和平的摄影人生从好奇到喜爱,再到职业。年,由于工作调动,刘和平来到离石继续从事摄影工作,担任《今日离石》首席摄影记者,他组织成立了离石区摄影协会并当选为主席。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策划组织了第一届“泰化杯”摄影展、“迎七一”等影展,组建了“吕梁摄影网”,编辑出版了《魅力离石》等大型画册,年在吕梁市摄影家协会换届选举中,他当选为副主席,同时开始在吕梁学院中文系新闻专业教授新闻摄影课程。年4月,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北武当分会成立,刘和平当仁不让的成为主席,他策划组织了首届“北武当风情”摄影展,并将在每年的三月三“桃花节”定期举办,努力将其打造成摄影人狂欢的节日。最近他还组织了“鼎盛装饰”杯摄影展和吕梁电视台“第一民生”栏目组采风活动,同时在《吕梁摄影》杂志和“大美吕梁”栏目刊登播出。

烧炉山风光

通过小小的镜头,将大千世界收纳于方寸之间,在释放对自然风景深情眷恋的同时,完成了人与自然的对话,在光影的转换中完成对历史的书写,这就是刘和平在追求自然美之外的新境界。

-背景音乐-

《繁华的寂静》

-摄影-

刘和平

-撰文-

王磊雒元

-本期编辑-

杨宇霞

-本期审核-

王磊

-作品来源-

《吕梁摄影》年第3期

-投稿邮箱-

llsybjb

.







































哪里治疗白癜风病
北京中科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erer.com/bwtxgs/3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