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只股票逼近融资红线,警惕杠杆杀

  7只股票逼近“融资红线”!警惕杠杆杀!(附股)

  五一节后沪深股市融资融券余额连续增加。不过震荡整固数日后,大盘再次下探,沪综指上周五盘中跌破点平台,市场连续调整,超出市场预期,投资者要警惕融资盘占流通市值比例居前的股票,杠杆杀不得不防。

  两融余额逆市连增

  5月4日沪深股市融资融券余额为.68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增加了17.23亿元,实现三连增。其中融券余额为49.87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增加了1.08亿元。融资余额为.81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增加了16.14亿元。当日融资买入额和偿还额增至亿元附近,参与热情出现回暖。

  5月4日行业板块融资净买入(偿还)情况

  从行业板块来看,5月4日28个申万一级行业板块中,11个板块实现融资净买入,公用事业板块的融资净买入额居首,达到7.84亿元。建筑装饰和银行板块的融资净买入额超过3亿元,分别为6.39亿元和3.82亿元。建筑材料和电子板块的融资净买入额也超过1亿元。

  在出现融资净偿还的17个行业板块中,房地产、非银金融和钢铁板块的融资净偿还额超过1亿元,分别为1.56亿元、1.41亿元和1.17亿元。计算机、汽车和食品饮料板块的融资净偿还额超过万元,其余板块的融资偿还额普遍较小。

  5月7日,只两融标的股中有只股票实现融资净买入,首创股份的融资净买入额居首,达到3.97亿元。中国电建、碧水源、冀东水泥、民生银行和葛洲坝的融资净买入额超过1亿元。20只股票的融资净买入额超过万元,35只股票的融资净买入额超过万元。在出现融资净偿还的只股票中,河钢股份的融资净偿还额居首,达到1.88亿元。亚泰集团、华夏幸福、炼石有色和中国人寿的融资净偿还额超过万元,17只股票的融资净偿还额超过万元。

  7只股票逼近

  “融资红线”

  在震荡整固数日后,大盘再次下探,沪综指上周五盘中跌破点平台。市场连续调整,出乎投资者的预期,考虑到融资会在涨时助涨、跌时助跌,前期涌入的融资盘抛售可能会成为市场的隐忧。

  截至5月4日,中国平安、兴业银行、中信证券和民生银行这4只金融股的融资余额位居前列,分别为.65亿元、.20亿元、84.27亿元和79.28亿元。中国建筑、京东方A、东方财富、中国联通、华夏幸福、格力电器、中国重工和乐视网位居第二档,其融资余额均超过40亿元。

  融资余额前十股票

  不过上述品种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不高,即便融资盘大举离场对于股价的影响也有限。那些融资盘占流通市值比例居前的股票反而更值得警示。

  依照《上海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业务实施细则》第六章第四十九条的相关规定,单只标的证券的融资余额达到该证券上市可流通市值的25%时,交易所可以在次一交易日暂停其融资买入,并向市场公布,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截至5月4日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超过20%股票

  Wind资讯数据显示,金刚玻璃的融资余额达到8.86亿元,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达到24.48%,距离25%的红线只有一步之遥,居于所有两融标的首位。全柴动力、华平股份、国民技术、\*ST众和、北纬通信和卓易科技6只股票的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超过20%,分别为23.45%、23.29%、22.10%、21.34%、20.57%和20.26%。此外另有27只股票的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超过15%,同样居前。(中国证券报徐伟平)

  一季报业绩“变脸”的新上市公司真的是“坏”公司吗?

  日前,中国证券业协会完成了新一轮的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签抽查工作。证监会将对被抽中的6家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执业质量进行检查。

  IPO财务专项检查于年年底启动。此后,检查工作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去年第四季度IPO发行进入常态化以来,检查方式从主要采取抽查方式转变为抽查和问题导向的现场检查并重。

  进入年以来,现场检查力度还在加大。今年3月份,证监会启动了今年第一次现场检查,圈定34家首发企业,其中包括信息披露质量抽查企业14家,日常审核发现重大疑点的企业11家,扶贫IPO绿色通道企业9家。

  或许,有人会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在每周一批新股发行的情况下,现场检查的企业数量才这么点,能从源头上堵住“带病上市”的企业吗?

  笔者认为,市场上有这种想法也是正常的。毕竟,大家都希望上市的都是“好”企业,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投资价值,而不是让所谓的“坏”企业坏了市场。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是“好”企业,什么样的企业是“坏”企业呢?有人会拿业绩来说话。比如,新上市的企业,在一季报中业绩出现“变脸”,就认为这家企业是“坏”企业,没有投资价值。

  那么,真能这样将一家企业“一棍子打死”吗?笔者认为还是要分具体情况来看,比如,我们要分析业绩下滑与行业波动趋势是否相符,是否有合理的理由。

  去年上市,今年一季报业绩就“变脸”,这样的公司,从感情上来说,投资者心里肯定接受不了,于是就把责任归咎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新股发行加速,认为是“萝卜快了不洗泥”。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通过观察,新股一季报业绩“变脸”这一现象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据报道,今年上市的只新股,有29只个股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扣除9家上市前业绩已经下滑的公司,还有20只新股业绩“变脸”,占年IPO上市总量的11.56%。而年这一数字为16.3%,年和年均为四成左右。

  另外,还有部分新股一季报业绩出现“变脸”,是和季节性因素有关。

  所以,我们不能光凭借一季报业绩“变脸”,就认定这家公司是“坏”公司,认为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是新股发行加速带来的,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必须全面、客观的分析上市公司业绩出现“变脸”的原因。(证券日报)

每日早间,精选股市资讯,分析市场推荐热点板块个股!









































常见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北京有哪些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erer.com/bwtxgs/4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