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一起领略了
兰州大学在全球科技周中
"科技抗疫"和"一带一路"的成果
本期小萃将继续给大家展示
另外三个方面:
"生态文明""区域发展""健康中国"
生态文明
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
学校长期在中国西部高山高原地区开展现代冰川、第四纪古冰川、地貌和第四纪环境、青藏高原隆升、干旱区人地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系统提出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和“青藏运动”、“昆黄运动”、“共和运动”以及“季风三角”等诸多理论,在我国黄河和长江等巨型水系发育和演化、黄土沉积与地文期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李吉均(左一)在祁连山冰川考察
中科院院士李吉均教授在“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中国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关心国家建设,对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言献策,曾提出“西部交通大十字”观点。为国家培养了以秦大河、姚檀栋、陈发虎三位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地学人才。李吉均、秦大河、效存德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的事迹已成为学术界佳话。
重建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
青藏高原是人类最难生存的极端环境之一,青藏高原的史前人类活动历史研究,对理解人类如何适应高海拔环境、现代藏族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散和环境适应等问题,中科院院士陈发虎教授团队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开展了多年的系统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陈发虎带队考察白石崖溶洞
该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公布了首次发现于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将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最早时间从距今4万年前推早至距今16万年前,首次从考古学上证明了丹尼索瓦人曾在东亚广泛分布。针对人类定居青藏高原问题,提出史前人类距今年前由黄土高原大规模扩散并定居到青藏高原东北部低海拔的河谷地带,年前在气候冷干背景下永久定居至高海拔地区,为阐明藏族起源于黄河流域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该研究成果于年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同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建设子午工程兰州站
国家子午工程是“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的简称,一期主要监测沿我国境内东经°子午链和北纬30°纬度上空的空间环境信息;二期增加东经°和北纬40°相应信息。年,学校与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签约共建国家子午工程二期兰州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站。观测站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连续监测从地面到几十公里乃至几百公里的低中高层大气层、电离层和磁层,以及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空间环境参数,将为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中高层空间环境卫星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为卫星通信导航、航空航天、防灾减、生态建设和国家安全等领域提供关键的科学保障。
子午工程站点分布
提出“藏粮于草”“粮改饲”系统模式
学校充分发挥院士的引领作用,为国家发展草地农业提供重大决策咨询。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教授和南志标教授团队给政府、企业提供科技咨询60余次,就国家草业发展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政策问题,向中央和相关省(区、市)政府提交战略建议和咨询报告10余次。其中“藏粮于草”“粮改饲”系统模式已被国家领导人批示并实施;成立国家“草业局”的建议已被采纳。南志标向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六项建议,均被采纳,其中“草产品运输费减免”落实,每吨牧草出省运输成本降低10%~15%,年10-12月,共计减免车次,13.23万吨。据估算,使甘肃省草企业节约运输成本.8万元。
我国“耕地农业”应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的建议
区域发展
发起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
发展“十大绿色产业”是甘肃省巩固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和选择。学校围绕“十大绿色产业”,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主动联合中央在甘单位,组成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专家组,助力甘肃省“十大绿色产业”发展。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生态产业研究,编制生态产业绩效评价方案。
兰大-甘肃悦达智慧城市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主动对接甘肃药业投资集团推动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与甘肃悦达实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数字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一部手机游甘肃”网络平台研发,共建甘肃最大规模葡萄渣提取基地,开展高放废物处置技术研发以及稀土产业技术开发等产学研合作,有力推动了十大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支撑高放废物处置落户甘肃北山
以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缓冲回填材料和甘肃北山预选区天然围岩为研究对象,我校学者开展了低氧条件下关键核素在高庙子膨润土和北山花岗岩介质中的吸附和扩散研究,填补了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化学研究的空白,为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了部分必要的基础数据和参考模型。
甘肃北山高放废物处置重点预选区位图
针对高放废物中不同类型衰变导致玻璃固化体的辐照损伤及其引起玻璃固化体宏观性能的变化,我校学者开展了玻璃固化体的辐照效应研究,提出了玻璃固化体在混合辐射场中的失效模型,形成了理论预测玻璃固化体寿命的方案。该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
助力化工企业技术转型升级
学校依托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有色金属催化剂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平台优势,积极服务化学医药产业发展。我校研究团队针对卡马西平等药物中间体中残留溴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开展了无溴亚氨茋的催化合成研究,将原有的四步工艺改进为一步新工艺,大幅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团队详细调研金川集团镍加工流程
镍在军事、航天及多种民用行业起着重要作用,是一种战略性资源。为提高镍矿有用金属提取率、矿物综合利用率,我校研究团队针对金川硫化铜镍矿开展了新型浮选药剂的研究,开发出能够显著提高镍铜回收率的新型浮选药剂。在不增加矿石消耗量的前提下每年镍产量增加吨,铜产量增加吨,年均增加产值万元,增加利润万元。该成果先后被授予金川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为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推动我国多肽药物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降低药价,惠及百姓。我校多肽药物研究团队研发出多肽新药制备和化学修饰的新方法和关键技术,荣获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近年来,研究团队在原创性肽类新药研发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多个肽类创新药正在进行临床前评价以用于新药申报。
胶原蛋白研发团队及实验室
胶原蛋白作为应用及其广泛的生物材料,全球市场规模已达万亿元以上。制备具有三螺旋结构的重组胶原蛋白,一直是胶原蛋白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关键问题。我校科研团队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了具有高生物活性的三螺旋结构的新型医用重组胶原蛋白,填补了我国在高端胶原蛋白医用材料领域的技术空白。该成果已成功在甘肃当地企业转化,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医疗保健需求,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
健康中国
率先发现并应对“三鹿奶粉事件”
年7月,医院率先发现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了三鹿牌配方奶粉是婴幼儿泌尿系结石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成立了处置“三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处置流程,连续2个月集中为患儿免费筛查,实施免费治疗。医院接诊人次,确诊人次,住院人次,手术15例。
受甘肃省有关部门委托,学校组织集体攻关,仅用4天时间,就研制出液态奶中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方法。该检测成本仅为仪器分析方法的十分之一,测试时间20-25分钟,操作简单,对甘肃省完成检验任务,从源头提高奶制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升了包虫病防治水平
包虫病在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广为流行,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和畜牧业生产。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包虫病研究室,在包虫增殖生长规律、泡型包虫病临床病理学和包虫病流行、中医治疗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自拟组方的“消包汤”在治疗包虫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确定家犬是漳县泡型包虫病的传染源,有效阻断了该病的流行环节;医院承担了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包虫病防治项目外科手术救治,为包虫病救治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确保包虫病患者顺利就医与手术,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救治水平。年均救治包虫病患者余例,近10年已救治全省包虫病患者0余例,连续7年举办“甘肃省包虫病外科手术治疗培训班”,率先开展了肝包虫外囊摘除手术,实施了国际首例联合肝脏离断及门脉结扎的分次肝切除术(ALPPS)治疗肝泡状棘球蚴。
建立了西部高发肿瘤早诊早治体系
甘肃及西部地区胃癌等高发肿瘤发病率位居全国前列,严重危害当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医院启动了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在全省13个市(地区)建立了50个项目点(县/市),覆盖人口万人,早癌检出率达67.77%。在国内率先建立“多学科会诊(MDT)远程智慧共享平台”,已实现与甘肃陇南、庆阳等地区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互通,通过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远程会诊消化道肿瘤疑难重症患者,培训医护人员,受到广泛好评,极大地提高了甘肃省消化内镜诊治的综合水平。
在胃癌发生发展机制及防控研究方面,建立了细胞免疫治疗转化中心,构建了有效的胃癌早诊模式,建立了高原地区胃癌发生的研究体系,治疗病人多例,取得良好效果。年,医院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多中心胃癌研究项目中国唯一成员单位。
辅助生殖医学技术位居全国前列
医院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试管婴儿及其衍生技术的科研及临床工作,填补了该领域西北地区9项技术空白,2年诞生了甘肃省首例试管婴儿,6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十大培训基地之一,年诞生了西北首例第三代试管婴儿,年成立全国第18家人类精子库。目前,年接诊患者25万人次,试管婴儿临床妊娠率稳定在60%左右,抱婴回家率在国内领先并与国际接轨。已出生试管宝宝余个,为数万家庭送去了温暖和希望。
全球科技周的兰大成果
已经介绍完毕啦!
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不妨点击“阅读原文”
和小萃一起“云”观展吧!
制作
刘海琦
校对
袁菲
审核
常虹朱佳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