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reading)
曲终人未散,再谈《琅琊榜》
Oct.28
+
by:子慧
★★★
在《琅琊榜》这部近百万字的小说中,作者将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了大梁国。大渝国临近大梁的北境,以军武立国,兴兵南下,大梁的大将军林燮携年方十七岁的独生子林殊率赤焰军七万将士出征,不料遭奸人陷害,以致刚刚经历浴血奋战、击退大渝皇属主力的七万赤焰将士冤死于大雪纷飞的梅岭。得部下拼死相救、侥幸生还的林殊历经削骨刮肉在琅琊阁阁主蔺晨的帮助下建立了江左盟,于十二年后以江左盟宗主梅长苏的身份回到大梁帝都金陵,暗中相助虽为皇子却因个性耿直遭到梁帝厌弃的挚友萧景琰智除奸佞,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扫除积弊,在自己生命终结前为七万赤焰忠魂洗雪了污名。而此时,大梁边境纷乱四起,北燕和大渝趁机兴兵南下,朝中无将可派。为解国难,梅长苏服下激发体力的冰续丹(三个月后会毒发身亡),毅然奔赴战场,在生命最后的三个月里平定北境狼烟,以林殊的方式在沙场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由此可以看出,整部小说的主线是“死而复生”的梅长苏为赤焰冤案翻案,惩治奸臣,扶持明君,匡扶正义。这与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故事的设定是有相似之处的,这也是其被称为“中国古代版《基督山伯爵》”最重要的缘由。两部作品讲的主题都有关于复仇,有关于正义,但不同的是,《基督山伯爵》将故事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去描写,放到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中去表现,它揭露了现实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作品具有某种社会意义,而《琅琊榜》仅仅历史朝代是真实的,故事背景、情节、人物均不存在历史根据,无关史实。记得小学时听语文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件作品能不能成为传世佳作,往往就决定在立意上。”从这点来看,《琅琊榜》所表现的立意没有《基督山伯爵》深刻,它缺少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当然,《琅琊榜》有其优点。它的故事情节安排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文字也带有浓厚中国的古风特色在其中,小说人物所表现出的品质(比如:正义感、爱国主义精神)符合现代中国所宣扬的主流价值思想。尤其在网络言情文泛滥成灾的今天,写男人间的权谋复仇的小说都不多见,更别说几乎不涉及言情的小说了,而《琅琊榜》算是网络文学中的“另类”。
将小说故事架空历史本人认为有两个优点:一有利于作者对小说进行充分创作,不受历史事实约束;二则规避了篡改历史对读者造成误导的风险,避免对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相较于一些以真实历史存在为背景的小说,对历史事件进行再次创作的同时也改变了历史事实误导读者的网络小说而言,笔者觉得架空文反而更值得一读。
★★★
小说谋篇布局精妙,脉络清晰,伏笔众多,悬念重重,跌宕起伏,情节设置看似在情理之中实则经过作者巧妙安排。
《琅琊榜》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和时间顺序两者穿插安排行文结构。从梅长苏应朋友之邀初到金陵写至梅长苏为赤焰案平反昭雪,再到国难面前,他毅然决然奔赴边关战场,以林殊的方式死去。主线明确,而为主线服务的伏笔和插曲是该小说的一大亮点。本人读完全文,通过梅长苏之口,才完全弄懂了作者笔下所有的伏笔。
通过琅琊阁阁主蔺晨的帮助,对外放出“琅琊榜首,江左梅郎”,让世人皆知其人。这是梅长苏为重回金陵下的第一步棋。他与来自金陵的萧景睿、言豫津、谢弼三人(以下简称“贵公子三人组”)相遇、相知、相交,并了解了萧景睿同时拥有两对父母的缘由,这是对之后宁国侯谢玉倒台的伏笔。梅长苏受三人之邀前往金陵,是其为重回金陵下的第二步棋。到这,他达到了重回金陵的目的,为以后冤案平反做了准备。
胡公胡婆从滨州逃往金陵告状,被杀手追杀进入了江左十四州地界时,恰好被梅长苏和“贵公子三人组”撞见,“贵公子三人组”是使“滨州侵地案”得以在帝都、朝廷被人知晓的关键。而作为太子党重要成员的庆国公因此案身败名裂,太子失去了重要的辅佐力量。他搬离宁国侯府的雪庐,自己掏钱买下荒废的兰园,并有意带“贵公子三人组”发现苦井藏尸,“枯井藏尸案”由此而来。梅长苏通过此案扳倒了太子党另一成员——户部尚书楼之敬。
通过这两个大案,梅长苏将太子党力量削弱殆尽,并成功使誉王以为自己得到了麒麟才子的倾囊相助。而后,又通过“何文新杀人案”和宁国侯谢玉的倒台,成功瓦解了誉王党势力。
这些案件发生时看似毫无关联,偶然发生,但实则是梅长苏经过精心设计的必然事件。其目的就是要削弱太子、誉王两大势力,辅佐靖王登基,平反赤焰冤案。
在上部和中部,作者并没有让梅长苏将赤焰冤案讲明白,只是大致让读者明白了案件的轮廓。直至读到下部的第五十三章,才通过林殊的旧部卫峥之口告知众人赤焰冤案惨烈的真相细节。
主要情节跌宕起伏,迂回曲折,从中又演化出若干伏笔,小插曲紧凑精彩,却不喧宾夺主。这样先大致后细节,层层递进,相互嵌套的谋篇布局,既满足了读者的好奇,让他们对这些案件有所了解,又让读者能够发挥想象力,思考推理案发过程及缘由,也使整部小说搭建了完整的框架,让小说内容丰富,情节富有吸引力。
★★★
好的故事,好的结构,还要有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才能成就一部好的小说。《琅琊榜》中的这群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觉得《琅琊榜》电视剧制片人侯鸿亮先生对海宴笔下这群人物的评价是积极到位的:“海宴将浩气给了萧景琰,将仁恕给了萧景睿,将旷达给了言豫津,将荣光给了霓凰,将疏狂给了蔺晨,将纯粹给了飞流……最后将一颗不灭的赤子之心给了林殊,人性的漆黑夜色里,这一盏心灯如月。”这段短短不到百字的文字,字字珠玑,是对《琅琊榜》中主要人物个性的最好解读。
我只想谈谈小说的主人公,这位海宴笔下极富张力的人物,也是争议最大的人物。喜欢他的人说他充满正义,重情义,不喜欢他的人说他过于完美,过于无情,是个过于理想化的人物。
他是才冠绝伦,有“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郞”美誉的江左盟宗主——梅长苏。
他是雪夜薄甲,逐敌千里,奇兵绝谋的少将,金陵帝都最耀眼最明亮的少年——林殊。
他也是“得之可得天下”的麒麟才子——苏哲。
而在我眼中,梅长苏他不是完美无缺的。他虽外貌清秀,却病魔缠身,他也会哭,也会害怕,只是心中为冤案平反的信念已经强大到可以让他忍受削皮挫骨、碎骨拔毒之痛,强大到他认为“那些阴暗的,沾满血腥的事我来做好了,为了让恶贯满盈的人倒下,即使让我去朝无辜者的心上扎刀也没有关系。”曾在网上看到网友对梅长苏这个名字由来的猜测——“梅岭藏苏”。他忘不了尸横遍野的梅岭,忘不了在梅岭北谷的一具具焦尸,自己的父母、祁王、赤焰七万将士的冤魂无时无刻不再提醒着他活下来的使命,他自称“是从地狱归来的恶鬼”。这样的梅长苏让人心疼。
相比梅长苏,其实我更愿意叫他十二年前的名字——林殊。即使成为梅长苏,他也还是十二年前那个满腔热血的赤焰军少将林殊,他的心是热的,他骨子里一直都是个军人,未曾忘记。每每读到最终章里他对挚友萧景琰说的“北境,是我最熟悉的战场,大渝,是我最熟悉的对手。”“……可以暂离病体,重温往日豪情。蔺晨,我们不言大义,不说家国百姓,单就我这点心愿,也请你成全。”我的眼泪便夺眶而出。我明白,这是他最大的心愿,也是他最好的归宿——回归战场,以林殊的方式活一次。而死,将是他最后的宿命。
★★★
自去年在网上阅读完《琅琊榜》后,我又购买了实体版图书。已不记得自己究竟将此书翻了多少遍。闲暇时、睡觉前时不时捧书回味个中情节,有让其在脑海中生根发芽的趋势。
在各类网络言情小说泛滥的今天,它另辟蹊径,不以爱情为主线,以女性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层层嵌套在江湖和朝堂之中的多重故事。作者写架空历史小说却不是言情文也不是穿越文;写宫斗权谋却不是女人间的战争;写男人间的感情却不仅仅是亲情和友情,还有热血男儿的那颗赤子之心,义薄云天,情义千秋;写朝堂斗争却不仅仅有冷血残酷的一面,还有很温情感性的一面。废话基本没有,不滥情,不做作。
通读全文,我觉得能写出这样一部精彩小说的作家,必然是个这样的人:她喜欢文字,喜欢想象,崇尚自由,注重生活细节,心思缜密,是个理想主义者,还有点英雄主义情结。
《琅琊榜》的作者正是这样的人。她自称是“普通女子,胸无大志,只愿昨日可忆,未来可期,有山水可游,有奇事可闻,有朋友可交,有家人可依,文字之乐不改,童稚之心不灭,已是完满一生。”
文丨子慧「阅读笔记」读者投稿
系阅读笔记首发
转载请私信获得授权
「阅读笔记」专栏为书评专栏,接受投稿,投稿人需保证书评为原创稿件,经发现抄袭将永不录用。阅读笔记对所有投稿书评享有无条件修改权利,署名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有权转载至他处,首发稿件转载需标注来源为「阅读笔记: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