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现在在国内有很多的行业将营地教育作为转行或者拓展业务的新契机,比如说营地教育+地产。北纬开营CEO季大伟在遍访国内外营地,汲取了先进的国际经验之后,结合自己多年的文旅产业规划设计背景,对中国教育营地的规划设计和产品理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根据其在“中国营地教育跨界之路”第二届营地教育与营地规划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我也是一个跨界者,事实上我是从文旅行业的规划设计公司进入到营地教育行业的。早期觉得营地教育对我和我的团队而言像命题作文。大概在三年前我接了一个项目,是在非常漂亮的小山谷里,当时我们在规划业态的时候就有个思考,这个有着四十套院子的酒店能做成怎么样的产品,如果做成一个民宿是否能满足大家的需求?
这时候我看到了一个产品,叫做地中海俱乐部,当时我还特意去住了一下,最大的特点是首先欢迎家庭用户集体出行。入住之后,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岗位是很多酒店没有的,叫做“G.O”(GentleOrganizer,亲善的组织者),让孩子们白天有很多的活动可以选择。当时我们探讨说有没有可能自己来做,随着深入的研究发现这件事情好难,最难的是在全球形成很多家连锁之后,师资是从全世界招募的。当时我在想,如果既能实现白天的多业态,又能找到合格的“G.O”,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项目。而在那时,我有幸和营地教育发生了关联。
营地教育行业是真的好,又可以做活动,又对孩子有教育意义。所以从年我们公司也做了一个重大的调整,原来是做旅游业态,现在全力以赴做营地教育行业,先从规划设计开始,找到适合中国当下情况的营地教育的硬件和软件标准。这一年也有些心得,给大家分享一下。
年11月5~15日,我们举办了为期11天的“营地大篷车”活动,对山东的几家营地进行了详细参访调查,并针对一些营地的运营方案和规划建设进行了研讨。我们当时为什么做这个活动?因为我参加了一个营地主任的培训课程,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所有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模拟一个营地,从建设、课程、运营、招生、市场渠道等各方面进行模拟,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方式特别有意思。做营地前期的规划设计和报告的时候,我想最好的方式是运营倒推。
所以我们当时和ICE营地教育研究院、俱牛一起发起了这个活动,也采用了项目式学习和小组PK的方式。从北京出发,采用了房车交通的方式,这个活动还被称为“车轮上的商学院”。
在去年一年当中,除了营地大篷车项目,我们还接待了50多家营地主的到访,来我们公司寻求设计规划方面的服务,也接到邀请实地考察了二十几次。大家可以看一下,他们都是来自什么行业。
我做了一个小结,这些合作者的性质有7种:1、政府文旅投资平台公司,这方面的客户需求和规模以及对产业的要求比较高。2、地方传媒集团,现在需求也比较大,这可能是和他们之前做研学旅行有关。3、房地产企业。4、教育培训企业。5、户外拓展企业。6、旅行社企业。7、已经有土地来寻找业态的。
这些客户找过来之后,因为来源非常广泛,导致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什么要全力以赴去做营地教育的产品?我们自己的理解是营地是平台级产品,就像插线板一样,能够融合文化、旅游、户外、教育、亲子等多种业态。
营地在物理空间上应该是平台级产品。在需求多样性上现在呈现出来的现象是,投资额的差距特别大,有的人上来直接告诉我说有两到三块土地,都可以做营地,但是营地的内容和运营,包括将来的发展方向和退出方式都有截然不同的设计,而我们希望基础建设和运营是倒推和配合完成的。
还有一个值得去讲一下,从去年开始,我向所有见过的客户推荐营地教育的时候是毫无难度的,包括以前做文旅的客户。青少年的教育和营地的结合,这件事情是大家都有兴趣也愿意去了解的。但也有一个问题,大家想了解营地教育,但是了解之后发现自己不会干。
在做大篷车的时候我们实践了这么几个观点:第一,以教育理念来开发产品课程;第二、文旅业态撬动土地资源;第三、校园及培训机构渠道对接生源;第四、以旅游产业要素对接运营。再包括对当地的土地、天气、人文的了解,这样组成了不同的几个组合,再去做大篷车当中的每一个项目。
这是我们在大篷车之后形成的三个结论:
一、营地教育产品带来产业要素重构契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旅游产业的重构,因为旅游产业开放性是比较高的。在营地教育产品上我发现了一个契机,就是把原来的吃住行重新做了标准和采购流程,这点上我就不细讲了。我认为这个行业OTA可能不会出现,因为体量不够大,但是出现一些区域性龙头或者区域性流量平台是存在可能性的。
二、营地教育机构是类旅行社的模式,营地是类景区模式。一旦接触了重资产就是景区模式,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顶层设计以及推出方式上有本质的不同。大家如果有资源,我建议去考虑考虑重资产,如果自己能力不够的话,也要就近找一个有重资产资源的合作伙伴。如果你是纯旅行社模式,你的客流量越大,采购成本和管理成本也都呈倍数增加。一旦过了一定的量以后,你的利润率会给你的产品带来结构性的利好。这一年的合作当中,我敞开了对客户讲,如果你的生源可以的话,建议碰一下重资产。
三、研学旅行包成本、冬夏令营做利润、亲子活动做延伸。场租的费用,包括折旧折损,最好通过研学旅行把成本分摊掉。用两到三周的冬夏令营把利润做出来。今年我看到有两个项目在往亲子活动做延伸。
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就开始了大篷车的探索之旅。其实在大篷车之前这一年当中,甚至之前更长的两三年里,我们也在和国外的同行做交流。包括现在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做了技术上的合作,和国际上的ICF等交流也比较充分。
去年我们还把课程做了整理,从美国和德国引进了两套课程,全部翻译完了,现在在做出版物版权的事情。我们做这个的原因是希望拿课程指导项目。营地是舶来品,所以我也经常去参访国外的营地,很多人可能也去过俄罗斯,前段时间我去日本看了六个自然学校,也去了加拿大和美国,整体上对于国外的营地形态有大概的了解,让我去反思中国的营地应该做成什么样子。
我们也找了一些外国专家一起来做项目。我发现就接地气而言,国外专家也不太适合中国。他们和我们的国情不一样,用地性质差别比较大,后期我就把这些项目给停掉了。包括参加一些培训,和同行进行交流,今年会继续下去。去年年底我们也把设施设备厂商整理了一遍,大概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会整体发布。
同时,十几个项目也在实践,我们做这些工作的目的就一个,给中国孩子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营地,本着这样一个目的我们开始了营地大篷车的项目,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在大篷车之后我们总结了现阶段的营地教育产品的设计原则,有五个方面,安全性、功能性、体验性,兼具社交性和游乐性。我们除了做营地这个单一业态之外,还要做复合业态,包括旅游、养老等,都容纳到营地这个容器里,所以营地的社交性和娱乐性也要呈现出来。
我们也总结了营地的三十条设计原则,在营地选址、看场地硬件条件的时候都可以借鉴。
在年,营地大篷车会在三四月份发布新的行程,届时会寻找合作伙伴、营地主、顾问团、媒体合作,还会进校园宣讲,希望大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