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经过七个多月的较量,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终于意识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同于以往的对手。
这么一支装备简陋,但意志顽强的军队像是一道长城,横亘在北纬38度线上,让整个重装甲武装的联合国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同样,中国人民志愿军也认识到强大武器装备带来的压力,在这种战争背景下,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到了边打边谈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双方并没有收缩自己的有生力量,而是仍旧以一种极高烈度的战斗强度进行战争。
为了缩小与美军的作战差距,志愿军不少战士发明了极其适应朝鲜战场环境的打法、战法,其中“打空爆”就对美军造成了大规模的战损,使美军一时胆寒,甚至误以为志愿军装备了高科技武器。
战争磨盘上甘岭
年10月,在地面作战中不断取得进展的志愿军给予了联合国军极大的压力,为了扭转这一态势,联合国军决定采纳“摊牌行动”计划。
驻韩联合国军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认为中方.7高地的部队死死卡住了联合国军的咽喉,并对联合国军咋成了巨大的损伤,故应该将注意力首先放在.7高地,用充足的火炮和空军配合消灭或驱逐那里的志愿军。
火力优势给了第8集团军司令巨大的信心,他对“摊牌行动”的可能性表现充分的乐观。
.7高地由两个南北相对形同驼峰的山岭组成,南山被联合国军占领,北山则在志愿军手中,由志愿军第一三五团一连防守。
.7高地相当于是突入美军势力的特殊阵地,是联合国军的肉中刺、喉中鲠,志愿军依托该地,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位斐然。
而.7高地是由东北和西北两条山梁共同组成,从远处去看它就像是一个具有稳定性的三角形结构,两个侧面以绝对正面的姿态面对联合国军,无论攻击哪一面,对于联合国军来说都是极其困难的。
正是这两者的特殊地形,阻挡了联合国军向北的攻势,所谓的“摊牌行动”再后来也被视作上甘岭战役开始的信号。
联合国军的“摊牌行动”,一开始就出现了重大失误。
战前,韩二师的一个参谋带着作战计划投靠了志愿军,本打算打志愿军一个措手不及,却不想暴露了作战计划,无奈之中,美军只能按计划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炮火覆盖。
10月14日四时,联合国军以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对十五军30公里防御正面开始火力准备,其中对五圣山前沿.9和.7高地的轰击特别猛烈,使用了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六发。
炮火猛烈到什么程度?躲避在坑道中的志愿军守备部队觉得每一节坑道都是一艘小船,联合国军在用炮火掀起滔天波浪,所有人只觉得自己是在大海上毫无规律地颠簸。
炮火虽然无法直接对志愿军造成伤害,但引起的冲击波却激荡着坑道,不少人牙齿都磕掉了,嘴唇和舌头也被磕破了,甚至还有一个十七岁的小战士被活活震死!
幸存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说自己脑袋一直发蒙整个人,仿佛在梦里一直无神地飘荡一样。
五时,联合国军经过一小时炮火准备后,开始火力延伸以压制纵深目标。
同时,步兵开始冲锋。
冒着炮火,一个班的战士不得不开始与美军交战。
炮火连天中,志愿军死守阵地,撑到联合国军第四次冲锋时,全班只剩下一个人。
短暂接触的不利,坚定了联合国军继续使用炮火压制的战术,不间断的炮火中,志愿军开始损失阵地,同时,在炮火之下,阵地夺回进行的无比艰难。
饶是如此,联合国军的战损依旧不乐观,经过一上午的激战,攻击部队两个美军营的人员损失均超过了70%,美军比较忌讳部队成建制消耗,于是换上新的部队开始与志愿军周旋。
志愿军以劳待逸,没有多少喘息的空间就和新的美军部队接火。
但一直打到黄昏,联合国军也未能也未能攻下两个高地。
天才的构想
在炮火近乎不间断地洗礼之下,两个高地连山头都削去一部分。
无数炮弹的倾泻,连联合国军都觉得肉疼,但志愿军像一块粘手的胶一样,阵地所属来回倒转,却怎么也无法把志愿军彻底清理干净。
志愿军这边损失也十分巨大,能作战的完全是靠意志在阵地上死撑着,摆在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弹药不足。
在炮火间隙收集的弹药并不足以撑得住几轮美军冲锋,尤其是手榴弹,美军冲锋时伴随着炮火,机枪、步枪都无法造成有效杀伤。
手榴弹的爆炸伤害被志愿军称作“手掷小型炮弹”,每一次扔手榴弹都有一种把炮火回敬过去的报复快感,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效用,手榴弹方便投掷性和大范围杀伤在炮火覆盖下是唯一有效的反击手段。
手榴弹的缺少,意味着志愿军在炮火下,面对美军的冲锋,只能放他们离近了阵地,再进行反击才有效。
这也意味着志愿军可能要面临多个敌人,作战风险大大提升。
保全自身,尽可能杀伤才是志愿军奉行的战斗法则,现在的情况下,几乎是山穷水尽了。
阵地上,新接过战斗指挥权的战斗指导员急得嘴上都快冒泡了,也没想到什么好方法。
但他不会就这么束手就擒,上面下的死命令,守住阵地,就算是豁出性命再换一个指导员也要带着大家完成任务。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观察了联合国军动向后,指导员当即把剩下的战士聚集到一起。
“手榴弹不够了,整个战场搜好几遍了,没有多的了,大家想想办法,怎么最大利用它们,或者你们谁给我变出来一点。”
指导员想轻松一点,最后开了一个玩笑,不过这样的环境没人能笑得出来,所有人或站、或坐都皱紧了眉头,思索着怎么办。
战斗持续到现在,剩下的可谓都是兵王,怎么杀敌,怎么躲避炮火,把两者做到极限,才能在猛烈的炮火中活到现在。
指导员等待了一会儿,环视一圈,却没见哪个人脸上有点轻松的颜色。
正当他准备说出接任自己指导员的人选时,一旁操着浓重陕西口音的蔡兴海发话:“指导员,我有点小想法,我观察啊,我观察的,有的新兵蛋子,拉了线,因为那个躲那个大炮仗,快炸了还捏手上,要不是老子踢他一脚他还在手上攥着。但你说奇不奇怪,他扔出去炸了敌人一个满面还带着三都倒下了。”
指导员瞥了他一眼,心里想着他的背景。
年出生,建国后参的军,自己还是个二十多的毛头小伙子,却叫别人一口一个新兵蛋子,自己也没打几场仗倒扯起资历了,不过活到现在,算这小子有本事了。
心里细细琢磨了一下这事,又看看旁边那几个老兵,几个人脸上明显露出了“有门”的神情。他自己不是没想过关于手榴弹的巧用,抗日战争中就经常在手榴弹中做文章,当地雷设绊发的,找扔的远扔的准当迫击炮的,可这些都不适合现在。
美军冲锋速度快,战场大,就算绊发,也能躲开,至于说扔上面做工夫,炮火高频袭击,怎么瞄是个问题。延迟扔听上去有效,但实际没试过。
“放在手里不会炸?”他看着蔡兴海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我也不好说啊,我就见那一次,那小子被流弹刮一下,医院了。”蔡兴海黑乎乎的脸上写着无奈。
还在纠结要不要扔一个试试效果的时候,刺耳的呼啸声又来了。
指导员马上让大家分散开,回到各自的战斗岗位。
命令刚下,炮弹就在不远处爆炸了,明明离上一轮攻击没过多久,这么快就又开始炮击,说明两个可能。
要么对方只是单纯骚扰,要么是又换了一批人上来,如果是后者的话,意味着接下的战斗就不好打了。
此时,蔡兴海弯着腰在战壕中七拐八拐,用最快的速度回到了战斗岗位,嘭!一颗炮弹在他附近爆炸,他赶紧探头瞄了一眼对面,根据他的经验,炮弹在附近爆炸大概率不会炸到他面前。
刚刚快速看了一眼,敌人还没摸上来,蔡兴海也有了跟指导员一样的判断,敌人要么不回来,要么过会儿就是龙精虎猛地窜上来。
炮火逐渐密了,蔡兴海不得不退到坑道内,坑道内漆黑一片,随着爆炸的强光忽明忽暗,爆炸光闪烁间,蔡兴海依着刚刚给指导员说的事,想起了小时候在路边捡到的炮仗。
当然不是外面爆炸的大炮仗,而是鞭炮放完的漏网之鱼。
小时候捡到以后稀罕的不得了,又去其他放过的堆里扒拉半天一共没找到几个,甩出去听响用了几个,还有一个傻乎乎放手里试效果用了一个,知道疼了,最后一个,捻子短,点着以后立马扔出去了。
蔡兴海此时脑海里想的都是那么小一个炮仗在天上飞的样子,打着转,飞啊飞啊,还没落地,“啪”,在空中爆炸了。
那小炮仗和那新兵蛋子扔出去的手雷慢慢重合,蔡兴海越想越兴奋,“啪”,炮火夹杂中,微弱的如同小炮仗的声音,被蔡兴海快速捕捉到。
枪声!蔡兴海立马做好战斗准备,趁着炮火间歇冲出坑道观察敌情。
果然,肉眼可观察范围内,出现了敌人,蔡兴海一探头立马一道枪响,他躲避得快,那枪也没打准,子弹不知道飞哪里了。
蔡兴海躲在战壕里,摩挲着为数不多的手榴弹,敌人摸上来以后,炮火频率明显变低了,他快速在战壕里找到一个大小合适的弹坑,开始观察敌人。
上来的是美军,蔡兴海通过几轮枪声判断出了对方的身份。
冲锋的速度不慢,很快就进入了射击范围,蔡兴海摸了摸手榴弹,他决定再把对方放近一点。
不远处的枪声提醒着蔡兴海,一部分美军已经进入到可射击范围,蔡兴海脑海里盘算着美军的冲锋速度,默默拉开了引线。
一颗要爆炸的手榴弹放手里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心跳加速中,嘴里数到“3”,蔡兴海瞄了一眼敌人所在,近了!蔡兴海朝着敌人冲锋队形奋力扔去。
一伙美军或走或蹲,不断向前推荐,硝烟中,一颗手榴弹飞出,眼看快要落下,美军指挥官还没来得及喊出躲避指令,手榴弹就在他的惊愕中爆炸了。
一瞬间,他好像感觉到自己的脸、胸膛都中弹了,缓慢倒下的时候,他的喉咙里挤出了不明意义的气声。
他刚刚想发出的躲避指令,这时他才发觉他的脖子也很疼,他的脖子被手榴弹带走一半,这奇特的指令是从暴露在空气中破损了的气管里发出来的。
他倒下的一瞬间,在余光里看到后面跟随他的士兵也缓慢倒下了,这颗手榴弹似乎是在他斜后方的头顶爆炸的?这是他闭眼前最后的一个想法。
蔡兴海把一切完全收入眼里,这颗手榴弹十分幸运地落在了一个战斗小组上空中间,对所有人都造成了一定的杀伤。
因为距离近,甚至有一块还冒着硝烟的弹片带着血在他眼前落着。
不远处的指导员也看到了,一开始蔡兴海在战斗位一直没声响,他都以为这家伙中弹负伤甚至牺牲了,没想到这小子憋了个大的,看了这空中爆炸的效果,他也有点跃跃欲试。
扫了一眼敌人,马上近了,他连忙拉开一枚手榴弹放在手里。
他不禁心惊肉跳,刚刚是冲动了,忘了问那小子什么时候扔出去了!指导员赶忙又看了一眼敌人所在,眼见位置差不多,就把手榴弹扔出去了。
一声轰鸣之后,指导员再观察时,发现大多数敌人都倒了下去,赶紧把剩下的敌人击毙,他才蹲回到战壕里,盘算着下一次“打空爆”计划。
9人歼敌计划
指导员牺牲了,在上一轮进攻中被一发炮弹轻易地夺走了生命,志愿军的阵地上仅剩下了9个人,9个人再次聚集到了一起。
蔡兴海是接替的指导员,他不是被上一任指派的,而是大家推举的。
9个人中不少人都看到了蔡兴海的新打法,所有的敌人只要放到他面前就会被一窝端,他们都猜到了这个新战法,和之前提过一嘴的手榴弹有关,上一轮战斗中,他们都谨慎着使用手榴弹,几乎弹尽粮绝的境地中,9个人剩下的手榴弹竟然还算富裕。
现在,所有人把目光集中在蔡兴海身上,实际杀伤效果这么好的打法究竟是什么呢?
蔡兴海此时却低着头不说话,不是他想藏私,而是在组织语言,通过实战,他发现这种手榴弹空中爆炸的打法并不只是延迟扔那么简单。
整理完思路,蔡兴海开口了,他把整个打法分成三个步骤。
第一步,故意暴露位置。
现在剩下的9个人就是9个阻击点,对于大规模冲锋的敌人来说,已经不是个人对个人的冲锋,而是一个甚至多个战斗小组对一个阻击点的冲锋,这意味着敌人的密度会大大上升。
这放在之前是非常难以解决的,但是现在,只要把敌人放到近前,增加敌人密度的同时,缩小躲避空间,大大提升了杀伤有效性。
讲明了大致把敌人放到离自己多远的距离后,不顾所有人对距离把控的疑惑,蔡兴海开始讲第二步。
这一步就是重头戏,怎么延迟扔。
经过多次实验,蔡兴海发现拉线以后,数六秒配合着刚刚讲得距离,敌人差不多就进入了最大杀伤范围了,这个时候扔出去基本上是在人群中当头炮炸,杀敌效果不容小窥。
听完前两步,战友们都对蔡兴海心服口服了,但也不禁好奇第三步是什么。
第二步都已经对敌人造成有效杀伤了,第三步还干啥?
蔡兴海卖了个关子没有说,他先把战友们数数的频率大致调整了一下。
因为他发现这群人数的有快有慢!这种打法对时间把控十分看重,快了,敌人发现,躲开以后,近距离战斗,我方一定吃人数的亏。
慢了就更糟糕了,直接在解决敌人前解决了自己。
因为没有准确的计时工具,蔡兴海让大家严格按照自己数数的频率练习了几遍。
最后一步就是蔡兴海最后的叮嘱:执行完前两步以后一定要快速找掩蔽,近距离爆炸有可能会波及到投掷着自身!
战斗再次打响,敌人不仅从正面摸上来了,因为只剩9人,阻击面变小的情况下,敌人竟然开始从后方以包围之势攻了上来。
不过9人并不惊慌,人越多意味着躲避这种打法的可能性越小。
这场战斗注定将载入史册,蔡兴海依靠着这种战法,带领8个人消灭了多敌人。
在绝地之中,他们创造了奇迹,9个人消灭了接近自己50倍的敌人。
看到战损,联合国军一度误以为在包围圈内从地下又钻出了志愿军的援军,在不断确认阻击点只有9个时,美军一度以为志愿军使用了富含高科技的新型武器。
他们绝对想象不到,他们嘴里的高科技武器,不过是蔡兴海小时候玩鞭炮总结的经验罢了。
到了现在,这种战法依旧被军队中广泛使用,不过他不再只依靠战士的肉体凡胎,而是真正运用到了高科技上。
它现在的名字叫空爆弹,发射以后,指定时间在空中爆炸,旨在对空杀伤,或是携带特殊装备,爆炸以后对地面作战产生影响。
这种在抗美援朝大放异彩的打法,到了今日有了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