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边疆党旗红,持续更新中……
讲好德宏脱贫攻坚故事,德宏组工很有“料”哦。第三十四期我们分享了“牛人”何老六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听“直过民族”村新文傈僳寨的自白。
★★★★★★★★★★
我叫新文寨,坐落在德宏州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勐嘎村普努老山和连灯坡之间,毗邻中缅边境,作为苏典乡勐嘎村14个自然村之一,我与世代聚集于此的曹姓傈僳族人民,在叠水河畔生活四百余年。
▲老村貌每天,我在北纬25度高寒山区的阳光中醒来,河中跳跃欢腾的冷水花鱼,与竹林中穿行而过的白眉长臂猿,是我数百年来打发寂寥的好伙伴。
回顾我与祖国母亲一同走过的70年,不正是咱新文寨从深度贫困走向脱贫致富的跨越式发展历程么?究竟变化有多大,且听我给大家说道一二。
跨越千年的制度发展年10月,当我的傈僳族村民还习惯于寨子土地家族公社集体所有,依靠刀耕火种、捕鱼打猎维持温饱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祖国就带着我们直过民族村落跨越人类几千年历史,一步踏入了社会主义。
由于长期以来没有通水通电,村民们还是用竹子引水,靠点煤油灯或设火塘照明;不用桌椅,几块黑漆漆的木桩就是家中的全部摆设;每天吃完晌午出门干活,天黑又回到家中围起火塘……这种追随着太阳和火种的生活节奏,因原始而简单的周而复始,如同被火烟熏得漆黑、满是烟味的陋室一样,令人窒息。
火塘文化不过,祖国并没有忘记我们,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扶贫政策的推进,山区变化日新月异。
?年,全村通电,煤油灯退出家中必备“老三样”。
?年,砂石路修到村口,结束险峻、泥泞的山间之行。
?年,村内通了自来水,再也不用下山挑水。
?年,全村实现移动通信。
?年,道路硬化完成。
我们的生活环境在一点点发生变化,而真正要改变的,除了环境,还有村里老人们那颗已经习惯贫穷、安于现状的心。
▼道路硬化完成和老辈人相比,新一代有着走出大山的渴望。伴随义务教育普及,村里的孩子从“放牛娃”成了“读书郎”,虽然之前上学都要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校,但脚下冰冷刺骨的马牙霜和手脚上冒出的冻疮,都无法阻止孩子们的求学进取之心。年,村长的大儿子曹富兴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成为苏典乡第一个被大学录取的傈僳族研究生!
然而,短暂的喜悦之后,全村人就被一年上万元的高昂学费压垮了。是要继续背负债务艰难地完成学业?还是辍学步入社会?这是一个受贫困制约,无比艰难的抉择。
深度贫困新文寨是确确实实的“深度贫困”,要破解这一难题,历届党委、政府没少花力气。早些年,扶贫办会组织单位逢年过节提着米油来慰问,给村民们发放鸡苗和猪仔,不过这边慰问团一走,隔几天,鸡苗和猪仔就成了竹笋炖鸡和烤乳猪。有人笑称,这是“铁打的贫困村,流水的扶贫队”,自暴自弃的话语中,是渴望不走过场、输血式的帮扶心声。
年底,医院的帮扶团队正式驻扎勐嘎村,新文寨作为勐嘎村的“老大难”,着实让驻村队伤透了脑筋。
医院帮扶团队入驻首要问题,语言不通。全村清一色地都说傈僳话,只有部分村干部会讲当地方言。况且,长期的闭塞贫穷,让村里人缺乏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另外,留守村民多为文盲和老弱病残,也许歌舞、射弩是强项,但要论起生产技能就较为低下了。
横在眼前的“三座大山”,要如何翻越才可见坦途?当贫困成常态,又要如何才能撬动根深蒂固的“穷根”呢?
我静观其变,带着浓浓的好奇和期待。
“望闻问切”来扶贫太阳照常升起,村民们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却在悄然发生变化。
县医院的驻村队员们卷着裤脚、戴着草帽,频繁出现在咱村的田间地头。语言不通,他们就找社干、找村内的党员干部,让他们当翻译,一起走村入户,调查情况的同时也宣讲了脱贫攻坚相关政策。边走访边总结:哪些人家因病致贫,哪些人家娃娃交不起学费,哪些老人无人赡养,哪些房屋存在隐患,哪家有牛几头、鸡几只、地几亩、收入支出各多少?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比村民自己还要清楚家底。
▲工作队进村入户说起来,帮扶咱村的这些医生还真是“开方治病”的能手,通过“望、闻、问、切”,将这儿的情况像做CT横扫一样,照得一清二楚。新文寨共有29户、人,其中党员干部7人,缅籍人员6人,因整个村寨呈家族式发展,“家族领袖”威信极高,只要把握住党员干部和家族领袖这些关键人物,就能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更好地给村民做工作。
有了思路,他们立即展开行动。除了按照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进行危房改造、产业扶持、健康扶贫、捐资助学外,还因地制宜地帮村民们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山字经”。
念好新时代“山字经”我的平均海拔在米至米之间,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给竹类植物的生长和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驻村队看到这一优势,将新文寨作为全村刺竹产业发展的试点。
以前刺竹林管理较为粗放,走的是“挖笋除根、大小通采”的路线,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对此,医院先后投入12万元支持我们进行刺竹园改造——砍掉园内老竹,为新生刺竹腾出空间;出笋时禁止大小通采,保留一定新笋,确保来年出笋率;选出护林员监管,杜绝牲畜进园踩踏,还邀请专业人士技术指导。
改造后,园内刺竹长势旺盛,年竹笋产量较往年增长45%,达32吨,仅新文寨刺竹笋一项产业收益就超过15万元,平均每户收入4千多元,有效提升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刺竹园改造
为了拓展竹笋的销路,年8月起开始担任勐嘎村第一书记的赵海兴,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放下手术刀,拿起锅铲和菜刀,用刺竹笋和柴米油盐做起“实验”。炸好的干笋,是下酒下饭的佐餐佳品;烘干的竹笋可长期保存,啥时候想尝尝北回归线上的山珍都能如愿以偿;竹笋加糯米,制成可煎可炸、酥脆可口的笋饼,吃一口就停不下来。
不过,这些刺竹笋要比普通的竹笋密度要高,比较有嚼头,在煎炸的火候上要求较为苛刻。经过一次次的实验,咱新文的刺竹笋产品通过实体店和网上销售,卖到了平原、腾冲和昆明,也算是打开了对外外销的一扇门。
▲刺竹干笋制作
此外,医院还积极帮助村民发展野生茶、姬松茸、草果、生猪养殖、土鸡养殖等产业,实现一片竹林带动多项产业发展,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比如,引导群众发展竹编,把精致的竹篮、箩筐、渔具等乡村旅游产品带到景区进行销售。围绕这条绿色的生态竹产业链,让咱这个高寒山区也绽放出新时代的新光彩!
其他产业发展▼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左右滑动进行翻看)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当傈僳话版的《我和我的祖国》在新文上空久久回荡,将我的思绪牵了回来。
▲村民用傈僳语歌唱《党,亲爱的妈妈》这时,一名傈僳青年走到了话筒前,他用傈僳语洪亮地说:“各位父老乡亲,四年前,我考上研究生成为全村的骄傲;四年后,村貌巨变、脱贫摘帽的新文寨成为了我们的骄傲!”
这就是四年前考上研究生为上万元学费发愁的小曹,在勐嘎村像他这样怀揣走出大山梦想的年轻人在苏典还有很多。
▲村民学唱傈僳语歌曲《同根同源》
为了给孩子们圆梦,国家提供相关助学贷款和减免政策,医院改善了孩子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住进崭新的楼房,不用再趴在火塘边写作业。
此外,依托“万企帮万村”政策,县医院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五年来共投入30余万元,资助学生人次,让勐嘎的孩子无忧无虑求学,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捐资助学“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培养,医院的帮扶,我不会有幸圆梦,在州府芒市成为一名中学老师。我庆幸出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感谢祖国和各级党委、政府对我们的不离不弃,感谢脱贫攻坚战线上辛勤付出的每一个人!在此,我深深鞠躬,向他们致以最真诚的谢意!”
顿时,掌声雷动!!
小曹为新文代言,讲出了咱对党、对祖国的感激之情,如同社管会周围竹篱笆上,村民用刺竹笋拼成的“感党恩跟党走”六个字,也许村民们不会用汉字书写自己的名字,但这六个汉字是深刻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载歌载舞的时刻来了,老者吹起芦笙、男子弹起三弦,服饰绚烂的傈僳族男女围成圈,跳起舞来。
七十年前,我们以为刀耕火种、久居陋室的落后生活会无限循坏。
七十年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咱也能借助道路、通讯和网络,与山外的世界无缝对接。
原来生活不只是火塘顶被烟熏黑的暗色,而是五彩斑斓的亮色——放眼望去,绿色的是竹林、蓝色的是泉水、红色的是家门口热情洋溢的木瓜花、褐色的是砖木结构的小平房,反光的是楼顶锃亮的太阳能,黄色的是满山野跑的家禽……绚烂的色彩,勾勒出直过民族年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新文寨现貌祖国,我想对您说——感恩您的不离不弃,我将初心不改,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光荣使命。
结语年10月25日,国家人社部发布了《“三区三州”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个人和集体名册》,医院有幸成为云南省记大功21个集体中的一员。截止目前,医院已累计向挂钩点苏典乡勐嘎村投入各类帮扶资金万元。他们不忘“帮助挂钩点群众脱贫致富”的初心,牢记“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使命,充分发挥挂钩单位及挂钩村寨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直过民族群众成功撬动“穷根”,学会因地制宜的致富本领。
盈江县苏典乡勐嘎村新文寨的变化,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亦是全国所有直过民族村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真实写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崛起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如期实现!
往跨越千里的扶贫路
期仰望星空,更扎根脚下的土地!
推驻村工作的诗与远方
荐“牛人”何老六
来源:医院董诗琴
编辑:景相玉周雪
审核:何成全
先赞后看,养成习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