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学霸,一个受聘高校副教授侯涛刚

年出生,别人还在研究生头秃的年纪,他不仅拿下博士毕业证,还受聘高校北京交通大学,成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有网友羡慕他的年轻有为,有网友说人生规划得精准……更有网友觉得天才和机遇都不可复制。

但侯涛刚告诉我们,对于工作的选择,也有疫情等猝不及防的原因。

外界只能看到结果的「甜」,看不到过程中的「苦」:

他原本已准备MIT做博士后研究,后因为疫情、外部环境等原因戛然而止,于是只好开始一边写论文一边找工作。

而受聘北交大副教授,在他看来其实也是机缘巧合,赶上了好时候:

近年来,国家也在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尝试破除「四唯」等人才评价体系,更加重视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以及研究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

谈到找工作的结果,侯涛刚认为要感谢自己对于机器人这个兴趣爱好的不懈坚持和学校提供的良好平台环境。

大一获大奖,由此与机器人结缘

对侯涛刚影响最大的一个项目,可能就是大一时参加的冯如杯了。这个一般大二大三才参加的比赛,他刚入学时就参加并勇夺一等奖,还获得了保研资格。

当时,这在北航应该还是第一个。

比赛项目叫做《全功能障碍物信息探测越障勘探车》。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简单的传感器配合便能对前方障碍物进行识别,还能根据不同类型的障碍物采取对应的越障动作,比如自身攀高、下降、跨越……实在不行,咱避让也成。

此外,这个勘探车还具有「仿生学姿态恢复」功能。如果一不小心「翻车」了,它还能模拟乌龟自动恢复原来姿态。

上下楼梯,都不在话下~

决定参加之后,他就开启了自学模式,大半年时间他从机器人入门到能独立制成一个能上下楼梯、跨越沟壑的机器人。

其中大部分都是他在寒假时一个人独立在家里完成的,随后在学校里又跟着新加入的小伙伴一起完善。

谈及寒假在家里制作的时光,他毫不夸张的说,自己一天都没有休息。

最终,这个勘探车被学校永久保留,并放置新主楼展览,而他也就此与机器人结下不解之缘。

在接下来的8年时光中,作为主负责人,他共完成了7个机器人项目。

仿人形远程遥操作机器人()

多功能三自由度控变宽度机器人()

基于阻塞效应的变刚度软体抓持器(-)

医疗服务机器人(-)

花卉生产智能转运机器人(-)

线驱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

仿生飞乌贼软体跨海空航行器(-)

其中大四时做的「医疗服务机器人」项目算是第一个落地转化的项目——一个面向老人的智慧陪护机器人萌萌。

它具有视频通话和语音交互,摄像头随动转向,凝视功能,行走和避障功能,自动充电功能;远程问诊等功能,当时就已经有了台小批量的量产。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侯涛刚了解了如何将一个科创产品落地转化,如何按照模具开发,标准化设计形成一个市场化产品。

本科四年,他回顾说,可以尽情做自己喜欢的机器人项目。

但这种状态,并没有一直持续。

到了博士阶段,他经历了所有博士都会经历的迷茫……

“年轻博士”,如何面对科研压力

在量子位之前的文章中,「博士学位是否有那么重要吗?」「博士五年未发文章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都曾看到每一个博生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的选择题——「是否要坚持下去?」

侯涛刚也不例外。

在刚入选高博班(由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高等理工学院联合培养)时,他陷入了很大的心理煎熬,是继续研究偏实践的机器人项目,还是转向前沿领域——跨介质飞行器。

一开始,他选择了喜欢的机器人项目。他曾试图在机器人方向找一些突破点去做,但真正实践起来很难。他也了解到,做这个方向的就很难毕业。

所以在博士一年级结束时,他还没有取得一点成果。当时很多人就问他,「你看别人都发了几篇论文了,你怎么啥都没有」。

当时心里就曾闪过念头,自己本科做了那么多工程项目,研究生选择读博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但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最后经过多方考虑,以及导师和师兄师姐的支持,他选择转向「跨介质飞行器」这一前沿领域。

跨介质飞行器,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集成「空中飞行」和「水下潜水隐身」两种能力的航行器。

这个领域不仅涉及到机器人设计工作,还涉及到很多流体力学相关内容,对他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接下来就是逼迫自己从工程应用思维向理论研究思维转换,学习如果撰写科研论文,如何总结关键科学问题。经过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困惑期,最终科研成果相继发表。

侯涛刚表示,这是每一个博士都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不是能够告诉自己坚持下去,能够有毅力、有决心的把这条路走下去,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作为一个16岁进入北航、然后就获得冯如杯一等奖的人,一路免不了成为众人焦点。

侯涛刚说:其实自己挺笨的,只是付出的时间比别人多而已。

「天道酬勤,勇于攀登」,侯涛刚回想起去年在评五四奖章时说到的一句话。

「天道酬勤」意味着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勇于攀登」就是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不要放弃,坚持走下去。

而这样的精神,侯涛刚说也是受到了他导师——王田苗教授深深的影响。

王老师虽然年近六旬,但工作强度要远远大于年轻人。

不论是在出差的高铁上,还是在夜里12点,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趁着吃饭和走在路上的时间和学生相约讨论研究进展也是常有的事。

这样的付出,也带来应有的回报。

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机器人顶级会议ICRA,机构学刊物Mech.Mach.Theory,仿生机器人刊物Bioinspir.Biomim,国内期刊新华文摘等。

整个学生生涯共发表9篇一作文章,申请专利11项,部分成果获得了IEEESPECTRUM,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

他的研究及创业团队获得了首都挑战杯创业比赛金奖,首都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创业团队等。

再回顾知乎那个问题,侯涛刚现在这样说:

这样看来,我确实还是没有完成(22岁博士毕业),答辩的时候我23岁,现在正式毕业刚过完24岁生日。

兴趣始于少年:小时候玩四驱车的头头

虽说与机器人结缘是从大一的冯如杯开始,但这样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是从小开始的。

侯涛刚回忆,自己从小就特别喜欢玩玩具,什么遥控车,小飞机,尤其是四驱车。

当时,侯涛刚不知怎么捣鼓就get了修四驱车的技能。

小伙伴们有要修的都找他修,再加上爸妈又给他买了专用跑道,大家也都想去他家玩,一来二去,他就俨然成为了四驱车的头头。

到中学时,他开始各种改装组装玩具了,就拿挖掘机来说,一般挖掘机都是手动的,他就在每个关节上加上电机,再加上一些绳索牵引结构子类的,就制成了一个「遥控挖掘机」。

做这些事情,还离不开父亲的支持。父亲在建材厂上班,当自己没有工具时,父亲就会帮他在厂里加工一些东西,改装一些结构。

侯涛刚还说,自己做这些完全都是因为兴趣,家那边根本接触不到那些机器人比赛,没有这个条件。

之后,他还经历了一段小插曲。

他开始玩「穿越火线」,甚至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状态,成绩一下子从班里前一两名到了倒数第几名。

侯涛刚回忆道:

那时候爸妈就啥都不让我玩了,包括做的那些遥控玩具。

于是在高二时他又奋发图强了一下,成绩又从全部倒数第几名到全班前几名。

然后爸妈就不太限制了。果然,天下爸妈都一个样。

但当时学习也开始比较紧张了,玩的就也没有以前多了,主要精力也就放在了学习上。

从小时候对四驱车感兴趣,到初高中时候自己去动手创造一些东西,再考上北航参加冯如杯,后来创建北航机器人协会(社团),侯涛刚认为这一切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然,侯涛刚也不避讳,自己现在取得的成果,有快速学习能力的功劳。

他认为,如果说自己有什么不同于同龄人的能力,那最明显的就是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比如:学日语。

学习秘籍:快速学习的能力

他曾在大四时实现一个创举——半年速成日语。

当时,他前往日本筑波大学工学院理工学群「工业机器人」课题组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交流。

最终,在半年学习之后,他实现了用日语完成答辩。

这种速度谈得上速成,他从两个方面分享了方法和心得。

一是强输入,每天自学2-3小时。

当时去日本时连50音图都不会,为了便于跟日本学者交流,便决定自学那本黄皮书《新标准日本语》从早上到晚上只要一有时间,实验室活干完了,就一直学、背和听。

二是创造氛围——耳濡目染的日语环境,以及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用日语交流,比如,去想吃什么、去哪里玩、今天天气怎么样……在第4个月时,基本上就能听懂实验室里的讨论了。

最后一个月决定用日语答辩后就开始恶补日语,日常交流时也几乎不用英语了。

当时答辩顺利完成,身边的几个日本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

而这只是他的快速学习能力,在日语方面的“应用”。

这种能力,并没有随着工作落定而中止。

现在,侯涛刚已经在北京交通大学入职,对于自己之后的打算,他谈到,除了继续进行前沿技术研究之外,也有几个机器人创业落地的项目开展。

最后,分享侯涛刚强调的一句话做结尾:

不管你是到底是不是有天赋,是不是有聪明才智,只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去付出时间和精力,不要放弃,就一定能做成一件事情。

(一)情报专家从未凋零真相并不总是像女神一样遥不可及。在二战最为焦灼的时候,盟军迫切地想知道一件事情:德国人究竟有多少坦克?于是他们派出间谍、破译电报、对德国俘虏刑讯逼供,得出的结论是:德国每个月可以生产多辆坦克。可是好像哪里不对。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8个月的时间德国才投入了辆坦克,这个数字是不是估多了?那帮间谍到底靠不靠谱?没办法,盟军的情报官决定自力更生。他们发现每一辆俘虏的德国身上都有一个编号,从来不重复。把坦克拆开,里面的车架、变速箱甚至轮胎上也有编号。于是,数学家们对这些编号进行综合计算,估计出了德军坦克生产能力大概在每个月辆左右。这个判断,日后帮盟军做出了很多精准的决策。二战结束后,情报官们迫不及待地验证,发现这个数字和从纳粹德国找到的真实记录完全吻合。还有一个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年,日本经济情报机构看到刊登在《中国画报》上的一幅铁人王进喜的照片。根据王进喜的衣着判断出油田应该在北纬46度至48度的区域里,又根据报道中的“马家窑子”判断此地在中国东北,那时候还没有谷歌地图,于是他们手动查询伪满洲国地图确定了大庆油田的精确位置,再根据王进喜手中手柄的样式和照片背景中的油井密度,判断出了大致储量。根据这些信息,日本开发出了一整套适用于大庆油田的石油设备,卖给中国狂赚了一笔。上面的几个故事,其实都在勾勒同一个事实:珍贵的情报并不一定需要孤胆英雄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后才能得到。真正的猛士只从公开或半公开的数据中进行合理计算和挖掘,也能获得大大超出你预料的准确情报。旧日的战争毕竟远去,优秀的情报专家从未凋零。新世界猝不及防地来了,大到江山社稷小到悲欢离合都在向数字空间迁徙,秘密不在保险箱,反而藏在硬盘里,舆论动向有天机,推特治国成利器,情报战场也随之转战到0和1的丛林。换了战场,如今的情报专家们也和以往的形象完全不同。他们一边喝着肥宅快乐水,一边嚼着肥宅快乐片,手里的代码却洞悉着数字世界最深刻的“敌手动向”,这种反差萌让他们成为当今世界上最神秘的一群生物。薛锋就是这样一位情报专家。谍战剧告诉我们,一个顶尖的情报专家最好长得“天真而无害”才能迷惑敌人。我觉得,薛锋的形象就能充分迷惑敌人。。。薛锋在专业术语里,这种东西叫做“威胁情报”。而薛锋和他的微步在线,也猛然被推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在微步在线的作战室,我看到了一面“客户墙”。上面标注了微步在线服务的对象。原谅我必须得把第一排客户打上马赛克,这些名字都是带国徽的,还是低调一些为好。(想不到,最恨马赛克的我也亲自打了马赛克)在这面墙上,我基本上能找到所有认识的银行,所有认识的保险公司,所有认识的互联网公司,连腾讯这么大的咖位都排到了第七行。。。这面墙充分解释了什么叫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你可能也感觉到了,经过高级数据分析生成的威胁情报之稳准狠,已经完全超越了普通武器的当量,绝对够得上“国之重器”。不过,这里还需要注意一个细节:生产威胁情报并不像生产手机电脑那样的标准品,它有点像画画,中哥也能画马,徐悲鸿也能画马,但水平恨不得隔了几个西伯利亚。同样是一堆零散的事实,摆在柯南面前,他就能分析出真凶是谁;摆在毛利小五郎面前,他就不一定得出什么神仙结论。所以,同样是叫威胁情报,但质量很可能天差地别,这大大依赖于背后“威胁情报生成系统”的水平。简单来说,威胁情报生成系统背后有两个“师”——分析师和工程师。所谓分析师,就是刚才举例所说的“老刑警”,他们都是有多年计算机病毒、代码分析经验的安全研究员,各种从古至今的攻击方式都烂熟于心,可以见招拆招,是火云邪神一般的存在。他们可以根据一些木马样本或者攻击IP,综合分析出黑暗中的黑客所在,追根溯源直捣老巢。所谓工程师,就是顶尖的程序高手,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用计算机语言模拟分析师的分析方式,甚至可以利用计算机独有的大规模计算特性优化分析师的分析方法。最终,他们在网络空间里复制出无限多的“机器分析师”。这些机器分析师不需要吃饭,不需要喝水,就能够对全世界收集来的每一个比特的信息都加以分析,得出最精巧的结论。在我们的技术团队里,对威胁有理解的分析师大概占七成,对工程有理解的工程师大概占三成。薛锋说。这里恰恰映射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越是高度自动化运行的系统,背后越是一个个人类大内高手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越是高级的战斗,越是人和人之间的战斗。创业五年来,为了“收集”这些顶级分析师和工程师,薛锋几乎耗尽了全部内力。(而且直到现在,他也觉得自己远远没有集齐这些顶尖人才。)找人有这么难吗?有这么难。老实说,在中国,勤勤恳恳做代码分析的“大内高手”很稀有。这也很难归罪于这群技术人不努力,关键是这片江湖诱惑太多。举个例子。很多反侦察能力强的黑客团队会刻意隐蔽自己的作案痕迹,有些真实的作案武器和攻击路径只在很短的时间窗口里展现,很快就会被黑客销毁。如果当时不把这些数据给留存下来,以后可能就永远错失拿到数据的机会了。很遗憾,这些转瞬即逝的数据很可能被微步在线的情报系统及时捕捉,这就是黑客的噩梦。这导致一个魔幻的现象——很多大企业遭受了离奇的黑客攻击,无数安全团队用各种姿势都解不了,上微步的威胁情报看一眼,往往恍然大悟,一招制敌。由于这种“凌波微步”的独门功夫实在太硬,慢慢地,在各大公司的安全部门形成了“为人不识薛老板,阅尽情报也枉然”的认知。(三)佛系情报官微步在线成为业界武藤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拥有一双火眼金睛,总能发现一些惊天内幕。拥有一把钢锤,总能砸几个硬钉子。年,苹果系统的开发工具Xcode被黑客篡改,发布在网上,导致使用这个开发工具开发出来的苹果应用都带有病毒,甚至连BAT这样巨头家的应用都被污染了。这就是震惊互联网的XcodeGhost事件。在很多安全研究员还在对病毒样本进行分析的时候,微步在线已经把黑客的QQ号、电话号、姓名、身份证号都调查出来了。。。年春节前,一个老牌境外黑客团伙DarkHotel(暗黑客栈)开始活跃,这个黑客团伙的走位相当风骚,专门趁公司高管入住高档酒店时通过酒店Wi-Fi进攻他们的电脑。这次,DarkHotel盯上了一家知名的通信企业,并且似乎已经入侵成功。微步在线在第一时间发现了攻击行为的种种细节,并且寻找到了这次入侵和DarkHotel之间联系的很多一手资料。后来微步在线还根据自己掌握的独门情报,顺便帮警察叔叔捣毁了暗网上的“夫妻交友网站”。证据链之硬,给网站开办人王某直接“零口供”定罪,这事儿还上了央视新闻。Orz(详情来这看:《暗网不是匿名的吗?为什么他们还被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了这些发现,微步在线立刻成为整条街最靓的仔。如果是个互联网主播,这时肯定会想:好不容易有人注意到我了,赶紧卖货赚钱吧!但薛锋却展示出了他技术人淡淡的NB——不仅不急着卖情报,竟然还决定把这么珍贵的威胁情报免费开放给网友。你没看错,不要一分钱。你甚至可以现在就试试,登录微步在线的“情报社区”(x.threatbook.cn),就能查询。注意,这不是什么给票友的体验版,这是如假包换的完整版。在这个社区里,你可以查询某个文件或者某个IP或者某个邮箱是不是“通缉犯”,当然按照“道上规矩”,如果你有能力的话,也应该给社区做做贡献,例如你知道某个坏人的IP或者他使用的黑客工具,也可以上传给社区,成为威胁情报的一部分。讲真,情报社区虽然不赚钱,却是这些年让薛锋最引以为傲的作品。现在每天用户在上面贡献几十万条情报数据。等等,怎么说着说着薛锋开始搞慈善了?其实不是。毕竟手动查询情报对于大公司来说并不适合,太麻烦了。这就像一个加油站宣布免费给汽车加油,普通人可以一趟一趟来加,但真正需要几万吨油的大工厂却没办法一趟趟地用汽车搬运汽油,它们需要一个输油管道。果然开始有公司找到微步在线,询问能不能搞个输油管道——企业级威胁情报。多少钱,我给。薛锋露出围笑,这个当然可以有。最开始,微步在线为企业服务也和为社区的网友服务类似,使用查询接口(API)。你想查一个人是不是通缉犯,就要连到我的服务器上询问,查一次,连一次。(当然,这种查询变成了自动化的,可以大规模操作。)这种模式活像一个坐镇药铺的老中医,你既然想看病,就得到我的地盘来,高冷极了。后来,薛锋“良心发现”,这样服务大企业好像确实有点让人家脸上挂不住,于是决定除了坐堂,也上门给别人看病。默念着这种“上门服务”的理念,微步搞出了一个产品,名叫TDP(威胁感知平台),这个东西看上去很普通,就是把几台服务器放在企业的网络里;但实际它们却很凶猛:它们可以像保安一样为来往的所有通信做“安检”,一旦发现某些通信内容和威胁情报里的“通缉犯”相吻合,就直接告警。这就是TDP的样子他们还搞出了一个产品,名叫TIP(本地威胁情报管理平台),这东西就更厉害了,相当于把威胁情报生成引擎放在了企业网络里,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的私有数据,为企业生成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专属威胁情报。TDP、TIP这些东西有点专业,可能你没搞明白,但这些产品的具体形状其实不重要。有趣的是,微步在线采用了一种“付费订阅”的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威胁情报是需要实时更新的,所以必须永远运转在微步在线的云端,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式查询这本通缉令,都得买“年卡”。这就像你买腾讯视频的会员一样。因为腾讯视频上经常有新的综艺和剧集,所以只要你想看,就得每个月都交钱。用专业术语讲,这就叫做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本来,上百位工程师和分析师搞出来的威胁情报生成系统就让微步在线成为了技术社区的宠儿;现在,这种SaaS模式又让微步在线突然成为了资本追捧的宠儿。原因很简单,你只要用微步在线的服务就得按时续费,续费到地老天荒,微步这个钱不仅赚得天经地义,还赚得盆满钵满。正当我想给薛锋鼓掌的时候,他示意我先坐下,并不是所有做SaaS的公司都能赚钱。“在SaaS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做续约率。一个SaaS公司的续约率如果在80%以下,那就并不成功。”薛锋给我认真地科普。“那这几年微步在线产品的续约率是多少呢?”我赶紧问。“93%到95%。”薛锋露出了微笑,暗示我可以开始鼓掌了。不过薛锋很会给自己泼凉水,微步在线的续约率并不是业界最好的。比如薛锋非常欣赏的美国威胁情报公司CrowdStrike的续约率就达到了惊人的98%。CrowdStike目前是全世界市值最高的网络安全公司之一,它的产品核心同样是威胁情报和SaaS模式。别看CrowdStrike只比微步在线续约率高了几个百分点,实际上差距还是挺大的。薛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经典公式:假设客单价是w,续约率是95%的时候,一个用户的终身价值就是0w;续约率是98%的时候,一个用户的终身价值就是w。差了两倍还多。。。算了半天,薛锋的意思就是:再给我几年,微步在线还可以更牛X。我估计你也发现了,薛锋不是那种只谈情怀不会赚钱的理想主义者。恰恰相反,他对自己和团队极端苛刻的要求,是想搞出一个史诗级的威胁情报平台,做大事的同时顺便赚大钱。这几年微步在线卖东西的标准姿势都是这样的:你可以先拿我的威胁情报去测试,看看你的系统里究竟已经潜伏了几个“通缉犯”,然后你别着急,再根据情报指示去那些通缉犯所潜伏的服务器上找,找到木马或者攻击文件这类实锤才算。这波操作都结束了,你感觉一下我的情报有没有用。有用的话,你再来买。简单明了,童叟无欺。结果是:来测试的公司,有一多半都默默地掏了钱。(也不知道他们发现了什么。。。)人生就是这样,果然是被偏爱的有恃无恐,佛系的终成正果啊。虽说这几年,宣称自己可以做威胁情报的公司越来越多,但是在业内提起威胁情报,大家还是一瞬间就想到微步在线。以一家公司定义了一个品类,就像Jeep定义了吉普车,苹果定义了智能机,这种感觉恐怕还是挺特别的。(四)从“坐堂大夫”到“为国捉妖”曾经的薛锋,也许不用思考自己所做的东西和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但是站在年,他必须得思考这个严肃的命题了。从微步在线所生成的情报来看,能发现很多让人脊背发凉的事实:1、假如微步在线的水平是大学生,过去经常能发现一些小学生级别的黑客团伙,现在情况变了,他们经常能发现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大学生”黑客团伙。敌人正在成建制地快速集结。2、原来一些小毛贼的目的就是大多是搞点小钱养家糊口,现在越来越多的黑客团伙直接就奔着银行、保险、能源公司的核心机密而来,这明显是想搞大事。如果真的让坏人成功窃取了银行机密或者我们的发电量,甚至都可以把握中国真实的经济运行数据,可以对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遏制。(话只能说到这了。。。)其实,我们国家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最近每年都在组织金融、能源、制造、互联网等等关键设施单位的实战攻防演习。年参与这场演习的主体达到了几百家,阵势之大,前无古人。而这些单位(蓝队)在演习中当然也要选择市场上的安全公司和安全产品来帮助自己抵御对手(红队)的进攻。从年开始,微步在线的产品都在演习中担当重任,作为蓝队的重要力量保护这些企业和部门的网络安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作战室,其实就是参加这场演习用的。作战室我们所服务的队伍没有出局的。而且在演习中,检测、溯源都是“附加题”,是可以额外加分的。薛锋颇为骄傲。有一个事实足以说明威胁情报技术在当今局势中的作用:年8月底,商务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一则公告,调整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其中,“威胁情报的生成技术”赫然上榜。这件事上了当天的新闻联播,成千上万的人都看到了,但是如果他们没看过这篇文章,不明白什么是威胁情报,什么是威胁情报生成技术,估计理解不透这背后意味着什么。网络安全就是国家安全,现在我们保护的客户,其实很多都是关键基础设施,这让我们必须仔细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薛锋严肃地说。这是微步在线的乐高墙,各个团队都把自己的产品贴在了上面。清晰了“为国效力”的使命,薛锋开始仔细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发现微步在线的产品还是有点“高冷”。原来的TDP和TIP都侧重于威胁的发现,至于发现之后怎么处理,就爱谁谁了。现在看来这好像有点问题:你既然都发现了威胁,为什么不顺手帮人家处理掉呢?这就好比一位道士,告诉人家:我看你印堂发黑,三天之内必有血光之灾,问题就出在你家后院的歪脖树下,然后转身就走。。。人家肯定会揪住道士:您还是帮我把妖魔邪祟给驱赶掉再走吧。。。从年开始,微步在线陆续在产品上就增加了威胁拦截功能,还可以联动其他安全产品一起阻断连接,清除木马和病毒。不仅如此,还增加了溯源功能,为反攻黑客老巢提供“导航”。用薛锋的话说,就是他们要成为“政企客户的网络威胁发现和响应专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erer.com/bwtxzp/8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