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谭述森北斗系统创新发展与前景预测

哪家看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来源:测绘学报(ID:CN11-)

北斗系统创新发展与前景预测

谭述森

作者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为卫星导航系统总体设计

摘要

随着旺盛的卫星应用社会需求及航天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天基无线电系统相互交叉融合已成趋势。北斗系统从两颗卫星起步,以快速定位报告(RDSS)与短报文通信(MSS)业务为特色建成中国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随后,用8年时间构建了RNSS连续导航与RDSS定位报告相结合的北斗技术体制,完成了亚太地区覆盖。通过有效的卫星无线电频率兼容设计与国际协调,北斗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则认可的RNSS、RDSS、MSS三大业务相结合的卫星无线电系统。本文阐述了北斗系统在创新超越理念下的三大业务、四大功能的发展历程、技术体制、主要特点及前景预测。

关键词:北斗系统卫星无线电测定卫星移动通信卫星无线电导航

北斗系统于年以2颗卫星小幅起步,建成了具有位置报告、短电文通信等显著特色的北斗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拥有自我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随后于年12月,利用14颗卫星完成了北斗区域系统建设,实现了对亚太地区的连续覆盖,受到ICG认可成为世界四大卫星导航核心供应商之一[1]。

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建成运行后,伪距测量精度约为33cm,载波测量精度约为2mm;伪距单点定位水平精度优于6m,高程精度优于10m;载波相位差分定位精度在超短基线情况下优于1cm,短基线情况下优于3cm;单频伪距差分定位精度优于2.5m,与GPS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可能为北斗GEO卫星伪距多路径误差较大[2-3]。

1卫星导航理论与实践概述

1.1卫星无线电导航历史演变

卫星无线电导航创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卫星导航系统,主要以解决海洋用户平面位置为目标,典型用户是潜艇海洋定位。

苏联年代开始设计论证蝉(Tsiklon)系统,到年发射了4颗蝉系统卫星[4]。卫星轨道高度km,下行频率MHz和MHz,采用多普勒原理确定用户平面位置坐标。定位均方根误差为~m,响应时间5~6min。经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者的努力,精度可提升至80~m。随后,蝉系统卫星补充了遇险接收设备,为用户配备了无线电浮标装置,发射MHz和MHz遇险信号,卫星将接收到的遇险信号中继至地面站,由地面站计算遇险用户位置,用于生命救援[5]。与美国、法国、加拿大合作形成了COSPAS-SARSAT空间搜救系统。同时期,美国建设了海军无线电系统,称为子午仪系统(Transit)[6]。采用与蝉系统相当的轨道高度、工作频率,服务对象为美军核潜艇海上平面位置定位,通过卫星信号多普勒频率测量与卫星广播星历计算,确定用户平面位置。

上述两个系统均不能为用户提供精确的速度与定位时间信息,并且卫星轨道低、稳定性差,难以满足日益旺盛的全球导航需求,因此,两个超级大国很快就开启了新的卫星导航系统论证研究。年前后,两国分别提出了GPS和GLONASS方案的雏形。基本定位原理是通过同时对4颗以上卫星信号的伪距测量和多普勒测量,确定用户三维位置、速度矢量与定位时间,形成了PNT服务完整概念。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年召开的WRC-79大会上,为两大系统量身指配了卫星导航L1频段(~MHz),L2频段(5~MHz)频率。两大系统均采用0km高度左右的中圆轨道(MEO)卫星构成基本星座,时空基准框架均使用世界协调时UTC和地心坐标系。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自此逐渐发展起来。目前世界GNSS领域,包括在建的系统,已有GPS、GLONASS、Galileo、北斗(BDS)等四大全球系统,以及QZSS、IRNSS等若干区域系统[7]。

1.2卫星无线电定位报告历史演变

年,美国圣地亚哥机场附近发生飞机相撞事件,造成了人丧生的历史惨剧。随后,美国学者G.K.O’NEILL博士提出了基于3颗GEO卫星的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radiodeterminationsatelliteservice,RDSS)的防撞系统方案。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确认了该系统地对空频率为~.5MHz,空对地频率为.5~0MHz[8-9]。实际发展过程中,美国全球星(GlobalStar)等四大系统开启了以防撞位置服务为主要业务的MSS服务。年,中国成功发射了2颗北斗一号卫星,通过双星定位原理、定位报告业务真正实践了RDSS概念、理论与系统架构。年正式建成的北斗一号系统,使得中国成为是世界上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航班失事,名乘客及机组人员下落不明。此后,中国卫星导航学者提出了北斗全球系统RDSS航行跟踪及遇险救援方案。美国则于年,在IMO、ITU等国际组织会议场合,提出了全球水上安全与遇险救援系统(GMDSS)现代化的建议,主要是推动基于铱星系统的生命安全服务。

2北斗系统创新发展历程

北斗系统与子午仪、蝉系统相比,起步晚了30多年,与GPS、GLONASS相比,也晚了20年。时间跨度之大,无论是用户需求还是导航技术均发生了跨时代的变化。解决“我们在哪里?”远比解决“我在哪里?”重要得多。用户信息共享成了导航主要需求。交通拥堵、无人驾驶、飞行器防撞、水上安全遇险等成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erer.com/bwtxgb/127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