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为本文作者于年7月在甘其毛都口岸调研期间拍摄)
摘要:中蒙地缘、文化、产业互补性等优势,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的甘其毛都口岸有条件整合境外富集的矿产资源以及本地的矿产、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并利用两个市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关键词:中蒙口岸;甘其毛都;资源
作者简介:朱璧莹,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级硕士生。
年1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内政字[]0号文件批复,设置甘其毛都镇。位于乌拉特中旗政府驻地西北部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42°2′0″-42°24′26″,东径°5′52″-°5′04″之间,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回族、满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边境镇。[1]东与巴音乌兰苏木相连,南和川井镇为邻,西与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接壤,北与蒙古国南戈壁省为界。地处内蒙古高原中部,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全年干旱少雨,气温差较大。境内矿产资源富集,己探明的矿种有褐煤、石油、铁、锰、金、银、天然气、石英板岩、滑石等。风能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风能资源最理想的地区之一。[2]全镇行政面积.65平方千米,辖5个行政嘎查、一个镇区,常住人口人,从业人员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工业总产值12.91亿元,城镇建成区面积2.2平方千米,城镇建成区常住人口人。[]
一甘其毛都口岸概况
甘其毛都口岸,也称甘其毛道口岸,汉语意为“一棵树”。位于“雄鸡”版图的“脊背”中部位置,早在元明时期便是中蒙边民对粮食和茶叶、日用品等商品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镇中蒙边境线70号界标附近,原称“口岸”。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汉博格德县的嘎顺苏海图口岸相对应,中蒙边境线长92公里。距蒙古国南戈壁省达兰扎达嘎德市0公里,距南戈壁省塔本陶勒盖煤矿公里,距蒙古国奥云陶勒盖铜矿70公里,是距蒙古两大矿山最近的“陆路口岸”。距呼和浩特市公里。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在同一条经线上,距乌兰巴托市公里,是距离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最近的中国陆路口岸。[4]
二口岸发展历程及通关情况
甘其毛都口岸1年12月20日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对蒙边境贸易临时过货点。年2月2日在临时搭建的蒙古包中实现了首次过货。年6月4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陆路一类季节性双边口岸,同年7月1日进行了首次季节性开关。货物吞吐量吨,易货贸易总额仅有00多万元人民币。[5]年4月1日被海关总署批准在非开放期间临时开放,同年5月28日实现原煤正式通关,同年7月5日口岸议定由双边季节性开放提升为双边常年开放口岸。年口岸出入境人员人次,其中出境人次,入境人次,与年相比,出人境人员总数增加了1.6%。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开关期间,口岸出人境人员共人次,出人境机动车辆共辆次。互贸区内家旅店、58处零售摊点、2顶蒙古包在第一季度互易贸易总成交金额达到万元,在第二季度万元左右,总流动人口两个季度达到了12万人次。[6]6年1-季度口岸进出口贸易总值完成25.9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5万美元,下降89.94%。[7]7年9月12日甘其毛都被国务院批准扩大为中蒙双边常年开放的边境公路口岸。7年10月4日至2日,口岸出入境人员总计84人次,出入境人员总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1%。开关期间,三和、普兴、意泰、辰云、顺祥等五家公司共进口蒙古国原煤16.7万吨,原煤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8年10月17日口岸通过自治区常年开放预验收。在第四次季度开关中,完成易货贸易总额4.72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首创了口岸开通以来季度开关贸易额突破亿元的历史最高纪录。[9]9年6月日通过国家常年开放正式验收。同年8月27日,实现正式常年开放。9年口岸进出口运量累计达20余万吨,其中煤炭进口量达11万吨,比8年多多万吨,口岸年过货量突破历史最高纪录。[10]年1-11月,口岸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07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1]截至年12月1日,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量突破0万吨大关,达到5.8万吨。共完成贸易额14.4亿美元,[12]成为我国四个超千万吨进出口量的陆路口岸之一。年4月28日,口岸过货量单日突破10万吨,创下了单日货物进口量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全区崛起速度最快的口岸和仅次于满洲里的综合口岸。[1]年1-10月,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到.4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22%。[14]年1-月,口岸铜矿砂进口贸易量达到16.84万吨,同比增长.11%。[15]年1-4月,口岸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59万吨,同比下降.58%。[16]年口岸累计进口煤炭.8万吨,货值14.9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5%和.4%,创单年度煤炭过货量新高。[17]
三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甘其毛都口岸城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和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年限9年-年,规划人口2万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分为六大功能区,即保税区、互市贸易区、专业市场区、生活居住区、商务区、配送物流区。[18]
甘其毛都口岸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多亿元,完成了规划区供水、供电、供热、通信工程以及道路、中心广场等建设。建成联检单位办公生活设施、监管查验设施、物流园区、疏港公路等工程。已入驻乌拉特海关、国家检验检疫局、甘其毛都边防检查站、以及甘其毛都镇政府、港务局、交警大队、消防队、边防派出所、法庭、口岸公安分局、报关报检大楼、市场监督管理所等20个行政管理和社会事业机构,加强口岸地区的社会管理。同时,口岸民生金融工程也日渐完善,已建成学校、医院、汽车站、河套农商银行、中国银行、加油站、快递收发点等社会服务管理机构。为整体规划汽修行业,新开发区正在积极筹建中,目前新开发区路灯已安装完毕,部分符合迁入的汽修个体户已经入住。房地产开发面积约多万平方米,完成除旧生活区外的新的城市居住区,形成外蒙古居民居住与商业一体的小区——宏蓬商业区。此外,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完成集镇一期、二期绿化种植完毕。宾馆、商贸、餐饮业等条件大大改善,展现出清洁、优美、舒适的口岸国际形象。[19]
四口岸交通系统建设
口岸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是守卫边疆、繁荣边境贸易、加强边境与内地甚至两国沟通、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条件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甘其毛都作为边镇其重要的职责是守卫边疆安全;作为蒙古国南戈壁省能源输出最近的通道,其经济由运输业支撑;各行业从业人员及旅游业也极大的依托于交通运输。因此,甘其毛都口岸也在不断地完善公路、铁路、航空三类交通建设。
(一)公路国道线(甘其毛都至广西钦州)全长约2公里,内蒙古段约54公里。甘其毛都至临河一级公路主线全长18.7公里(临河44.75公里,乌拉特中旗91.90公里,乌拉特后旗46.72公里),起点位于甘其毛都口岸,途经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乌拉特中旗巴音杭盖和东乌盖沟、临河区狼山镇,终点位于京藏高速临河互通收费站南约1.4km处,以互通形式接京藏高速临河出口连接线,是通往蒙古国、也是贯穿巴彦淖尔市南北的重要口岸公路。全线设收费站个、养护工区个、服务区2处、超限检测站1个、停车区1个。该项目于年8月份开工建设,目前正在实施桥涵和部分路段底基层工程,计划年9月底完成主体工程,年完工。该项目建成后,临河到甘其毛都的距离较经五原、中旗缩短公里。[20]
内蒙古省道线(海流图至五原)南接国道、国道5、G6京新高速[21],北连中蒙边界口岸镇,是进入甘其毛都口岸的必经之路,为甘其毛都口岸的运输业提供了保障。目前甘其毛都汽车站已经建成。客运大巴路线有:呼和浩特至口岸、包头至口岸、海流图至口岸、临河至口岸(曾隔天发车,自年8月1日起,增至每天一趟)。
此外,甘其毛都口岸不仅建成了总长1米,宽0米的疏港通道,同时也建成了蒙古国塔本陶勒盖煤矿区全长20公里的无卸载运煤道路,为口岸的进出口运输提供的极大的便利,也大大的提高了进出口效率。
(二)铁路内蒙古致力于建设以政治中心呼和浩特、制造业中心包头、能源中心鄂尔多斯为核心的特色经济圈,经过高速发展,呼包鄂城市群已成为内蒙古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圈。甘其毛都口岸大量进口蒙古国原煤,仅靠公路运输费时费力成本高且影响草原生态,因此规模性的铁路运输专线应用而生。
甘泉铁路(铁路等级为国铁I级)是国家对于蒙古国塔本陶勒盖矿区跨国运煤专用铁路国内线,南起包神铁路万水泉南站,经金泉工业园区,北延中蒙边境甘其毛都口岸,途经巴彦淖尔市、包头市。主要承担进口煤炭、金属矿石等货物运输。于年8月正式开工,年9月15日全线铺通,年11月19日完成了由甘其毛都始发到达万水泉南站的首列煤炭运输任务。全长41.86公里,全线设16座车站,从北向南站顺依次为:甘其毛都、特默特、哈贝日格、巴音杭盖、昌吉高勒、川井、陶勒盖、海流图、耶仁高勒、金泉、瓦窑滩、台梁、大佘太、明安南、哈业脑包、乌兰计、河西。甘泉线暂时只开通明安南、金泉、川井、甘其毛都四个车站,根据运量增长情况适时增开大佘太、海流图、巴音杭盖车站。[22]
甘泉铁路与包神铁路、神朔铁路、朔黄铁路、黄骤港、天津港形成路港联网联运的资源运输大通道,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中蒙双边经贸合作纵深发展,进一步扩大能源外运能力、快速形成路港一体化模式发挥重要作用[2],将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继阿拉山、二连浩特之后,又一条连接国外的运输大通道。[24]
蒙华铁路北起内蒙古,经华中地区江西吉安通至华南福建泉州,是我国最大规模的运煤专线,同时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重点工程,是“北煤南运”新的国家战略运输通道。
甘其毛都至蒙华铁路连接线北起甘其毛都口岸与蒙古国嘎顺舒海图口岸相连,南经甘泉铁路、西金铁路、包兰铁路、乌锡铁路、锡浩铁路与蒙华铁路连接,全长公里。组成中蒙之间国际大通道,构成又一通疆达海的铁路货运通道,是构建蒙古国南部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内蒙古西部地区至豫湘鄂赣地区的新通道,是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构建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需要。[25]
西甘铁路是国家审核批准的铁路项目,南起包兰线西小召站(乌拉特前旗境内),北至中蒙边境甘其毛都(乌拉特中旗境内)口岸,该线全长约.19公里,以金泉站为界,分为西金段和金甘段,西金段为国铁一级,全长58.7公里,于年1月开工,年12月16日竣工通车。金甘段为国铁二级,全长.49公里,于年8月1日正式开工,年9月15日铺通运营。西金段开通和金甘段开工,标志着又一条重要口岸铁路的形成。西甘线与包兰线、京包线、大秦线一起构成北起蒙古国,东至秦皇岛港的能源运输国际大通道。[26]
(三)航空年5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年,建成个以上通用机场,基本实现地级以上城市拥有通用机场或兼顾通用航空服务的运输机场,覆盖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林区、50%以上的5A级旅游景区。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通用航空企业,初步形成安全、有序、协调的发展格局。[27]
此外,依据《内蒙古自治区民航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内蒙古为加快民航业发展,加大机场建设力度,拓展和优化航线网络结构,增强航空运力,构建多枢纽、多层级的机场体系和航线网络体系;建设以重点机场为中心,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协调配合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培育临空产业园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8]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乌拉特中旗机场成为新增的七个通勤通航机场项目之一,是内蒙古的一个口岸通航机场,是国家拓展通用航空服务领域试点机场。年9月12日航站区和飞行区工程开工建设;年12月16日试飞成功;年12月21日受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委托民航内蒙古监管局组织进行行业验收;年1月1日实现正式通航。按照一类通航机场标准建设,机场安装了气象、通讯、监视等机场专用保障设备,具备完备的通航飞机起降的保障能力。主要用于开展短途运输、飞行训练、航校培训、草原病虫害防治、飞播牧草、人工增雨、应急救援、边境巡防、航拍航测、旅游观光等通用飞行,也承担了警用消防、医疗救护等部分公共功能。发挥通用航空本身所具有的通达性、快速性以及灵活性等多重优势,弥补公路、铁路、水路等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不足。[29]
五口岸资源
口岸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所承接的两个国家的地理意义分界,口岸城市的发展可依托的资源以及优势也自然是国内外双方可利用的资源及优势。甘其毛都口岸作为中蒙边境城镇,它可利用的资源以及优势自然也是来自两国双方的方方面面。
(一)国内资源1、历史文化旅游资源(1)驼铃驿站
驼铃驿站位于海流图镇绕城公路西米火车站处,占地16.9亩,旅游项目有:旅游接待服务区、蒙古包餐饮区、体验采摘区、垂钓区、儿童游乐区、观光农业区,是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国家二A级旅游景点。历史上这里是中蒙俄万里国际茶道和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驿站。[0]驼铃驿站有效的开发了其历史文化传承,同时也融入了现代旅游的新意,使古丝路驿站文化意义更加深厚。
(2)新忽热古城
新忽热古城年5月日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旗府海流图镇以南20公里,古城平面为正方形,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城墙为土夯,南墙与东墙各设宽12米城门,古城残墙高8米,有城门、瓮城、马面遗存,甚为清楚。城内采集到汉代陶片、唐代钱币、西夏陶器残片等文物。[1]据考证,这座古城汉代为受降城,唐代为燕然都护府,西夏为黑山威福军司,蒙古国汗国时,为《蒙古秘史》所记的兀刺海城,西夏语“兀刺海”的意思是“长城上的通道”。成吉思汗数次征战西夏从漠北南下,第一个进攻并且攻克的域池,即是此城。它北依阴山与秦汉长城,南临河套平原,为南北战略军事枢纽。特别是西夏黑山威福军司治所位于此,使它与成吉思汗征西夏的关系十分密切,更增加了该古城的价值。[2]
()突厥石人墓
乌拉特中旗境内遗存有许多突厥时期的石人墓:巴音乌兰苏木乌兰格日乐嘎查南10公里有风貌保存完整的一处突厥石人墓、象呼勒斯太苏木达格图嘎查北15公里处的石人墓和同和太学校附近的石人墓及此次发现的石人墓等。这类墓葬被当地牧民们称之为“浑楚鲁”,意即石头人。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乌拉特中旗曾是突厥民族生存的地方,唐朝时为了加强对河套地区的控制,派张仁愿修筑东、中、西三个受降城,其西受降城就设在乌拉特中旗乌不浪口西侧的乌加河境内。由此可见,一千多年前突厥民族曾在乌拉特草原游牧、迁徙、生息、繁衍,他们的足迹留在了这片土地,也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石人墓便是很好的例证。突厥石人墓对于研究乌拉特草原的历史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变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希热庙
希热庙位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镇以东12公里处,共由五座大殿,四个山洞和两座白塔组成。每年每月要在此举行一次庙会,并于每年六月二十五日-三十日都要在这时举行大型的祭敖包活动。[4]创始人呼勒庆贵禅师,修建于清朝,年重修。希热庙最盛时期,有僧人00多名,香客西至拉萨,东至乌兰浩特,北至大库热(现乌兰巴托),名扬四海,曾是我国西部除布达拉宫之外,最大的佛教胜地之一。
(5)秦汉长城旧址
我国北方历代兴筑的长城,早自战国时期,晚至于明代,东西横跨华北北部的辽阔地带,直线距离约有10公里。这些古长城中,有的全部或大部分在今内蒙古境内。[5]战国秦汉时期,巴彦淖尔地区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接之地,也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竞相争夺之地,形成以长城为主体的、附设烽腿、障城、古城等的防御体系,障城是秦汉边塞上起防御作用的城堡,是古城(又称边城)派出的障尉所在地。[6]巴彦淖尔地区长城遗址分南中北三段,其中乌拉特中旗境内分布部分中段、北段长城遗址。乌拉特中旗现存阴山余汉长城附近的障城遗址有10处。
战国中晚期,燕、赵、秦等国在北方修筑长城以防范北方兴起游牧民族侵扰,固土卫疆。位于巴彦淖尔地区的赵武灵王长城也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修建的。汉武帝后,西汉王朝北部疆域已扩展到阴山北部现内蒙古达茂旗,乌拉特中旗、后旗和额济纳境内。汉武帝修筑外长城,主要是为巩固对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统治。[7]
(6)恐龙足迹
乌拉特中旗区域构造位置属于华北地台区的北缘。三叠纪时期受印支运动的影响,该地区处于抬升阶段。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乌拉特中后旗形成了许多侏罗纪断陷盆地。[8]
6年11月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在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西10km的哈利劳(海拔0m)发现恐龙足迹化石。足迹化石所提供的恐龙生活环境及生态方面的信息是准确的,因此恐龙足迹化石对研究恐龙的生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足迹化石产地位于阴山山脉的低山丘陵区,中生代海流图盆地边缘部位。其北面为蒙古高原,南面为前后狼山区。乌拉特中旗发现的恐龙足迹遗迹基本上为原始保存状态,足迹保存完整,行迹清晰,呈现十分良好的自然属性和可保护性。
7年8月和8年10月研究团队先后两次对化石产地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野外测量,在露出的平方米的区域内共识别出有枚脊椎动物足迹,组成24条行迹,其中2条行迹为恐龙行迹。在所识别出来的足迹化石中共有四种类型:大型三趾型足迹、中型三趾型足迹、小型四趾型足迹、鳄类足迹。[9]其中大部分为恐龙足迹,包括兽脚类恐龙足迹:玫瑰实雷龙足迹、海流图卡岩塔足迹和鸟脚类恐龙足迹中型异样龙足迹种,以及鳄类足迹的蛙步足迹,其中海流图卡岩塔足迹为新种。
2、现代文化及生态旅游资源(1)界碑
界碑两面镌刻或书写相邻的国名或行政建制名称及界碑编号,根据有关边界文件立于分界线上的特定地方,是国界和行政界线的分界标志之一。他如同矗立在边界线的卫士,守护着国家的边界线。为识别和标记边界线上数以千记的界碑,每个界碑编定了唯一的“身份号码”——碑号。与每一个邻国边界上的界碑都是独立编号的。从第一个开始,界碑编号的号码按自然数顺序排列。[40]第70号界碑位于甘其毛都口岸,地理坐标为北纬42°24′6″,东经°4′1″,它作为中蒙分界标志之一,不仅只是一块冰冷的石头,更大意义是昼夜更替不停歇的凝视保卫着我们的祖国。甘其毛都口岸旅游的游客除体验特色的蒙古族美食、文化外,目睹界碑也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目前甘其毛都口岸已成立一家口岸旅游公司,主要项目就是组织游客一览界碑风采。
(2)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北部的宝音图苏木、前达门苏木和巴音杭盖苏木境内,地理位置东经′-10′,北纬′-′。该区是我国梭梭林天然分布的最东缘,也是我国现存蒙古野驴、鹅喉羚、盘羊、北山羊等等珍稀野生动物分布的最北界和最东界[41],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努登梭梭林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8万公顷。为保护蒙古野驴,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扩大为1.18万公顷。保护区内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脊椎动物有80种,兽类7目1科1种,鸟类4目12科7种,两栖类2科4种,爬行类2科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6种,二级保护动物12种。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22科60属96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科11属15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梭梭、沙冬青等11种。[42]值得一提的是,“沙漠人参”--寄生于梭梭根部的肉苁蓉以及稀世药宝“九头锁阳”更兼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身。
这些特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保护区走上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提供了有力保障。独特的荒漠生态系统、不同自然地带的原始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为努力发掘以科学研究、实地考察、大漠风情、寻古探幽、民俗风情等目的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奠定了基石。[4]
、矿产资源乌拉特中旗地质构造分区属内蒙古西部单元区,是东西纬向构造的一部分。已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上太古界,下元古界的五台群、马尼图群。中元古界的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温都尔庙群。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下二迭统。中生界下中上侏罗统、下上白垩统。新生界的下上第三系、第四系下中上更新统、全新统、缺失三迭系各统。[44]
乌拉特中旗境内发现各类矿产68种,矿产地处,主要有硫、铜、铅、锌、镍、煤、金、银、稀土、石墨、铬铁、宝石等。[45]矿产分类主要有:燃料矿产、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重金属矿产、稀有元素矿产、建材原料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化工原料矿产、特种非金属矿产共九大类矿产资源。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约91.57亿吨,以褐煤为主,主要产在西起巴音杭盖苏木中北部,中经乌兰、巴音苏木,东到桑根达来白彦花一带,主要有白彦花煤田、白音查干煤田、巴音霍都格煤田,另有川井苏木巴音呼都格煤矿,褐煤储量1.5亿吨。[46]白音查干凹陷位于二连盆地西缘,为一中生代山间断陷残留盆地,是在海西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以中生界巴颜花群地层为主体的沉积盆地。现已发现达尔其、桑合、古尔三个具有千万吨级背景的油田,以及翁特、锡林好来等含油构造,落实探明日空制储量二千多万吨。[47]铁矿资源丰富,储量1.78亿吨,分磁铁、赤铁、褐铁、镜铁4种。磁铁、褐铁矿分布在石哈河、新忽热、巴音哈太、巴音杭盖等地,以石哈河为多。赤铁矿分布在德岭山、巴音杭盖等地,较大的矿床有西德岭山、扎格乌素、东加干、其热根尚德等。镜铁矿产于巴音杭盖苏木查干乌素。[48]黄金资源储量吨以上,黄金矿可分原生金矿和次生金矿两大类。原生金的石英脉型金矿产在巴音杭盖苏木图古日格,伊肯查干,乌兰苏木铜口山、索木图,石哈河镇油房壕、白四盘,新忽热苏木长山壕,呼勒斯太苏木角格泥沟等处。次生金的砂金、砾岩金矿产在乌兰苏木东查汗哈达、金山圪旦,石哈河镇哈尼河、东西印壕、老龙湾、白山壕、西大旗,新忽热苏木浩尧尔胡同、高勒图等处[49]主要有伊和花金矿、乌和日图金矿、图古日格金矿、角力格太色尔腾山岩群金矿、查干此老金矿区、金矿区、浩尧尔忽洞金矿、哈达特岩金矿、扎嘎乌苏地区金矿点、罕乌拉金矿、乌拉特巾旗双盛美一固阳县西斗铺一带银铅锌金矿等,其中浩尧尔忽洞金矿,自开采以来连年获得“中国黄金十大产金县”称号。
4、能源(1)风能
乌拉特中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中部,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常年受蒙古高压控制,冷高压活动频繁,是我国受冷空气入侵的前沿,[50]而该地区地势海拔自西向东逐渐增高,地域开阔平坦,草原植被、建筑物及树木稀少,气流的摩擦阻力小,气流通过此地南下时具有增速效应。因此,该地区常年有风,冬春季节最盛。在冷风过境时,在冷锋后面km经常可出现(10.8~24.4m/s)大风。此地历年平均大风(风速≥17.0m/s,8级)日数大约有28d~74d,大风最多的年份约有60d~d,最少的年份大约有4d~4d。一年中春季大风日数最多,占全年的5%~5%,约有15d~26d,[51]占全国风能资源的1/12,内蒙古自治区的1/4,有可利用风场10km2,理论开发规模可达万kW,[52]具有分布面广、品位高、连续性好、能量集中等特点,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加以合理的开发可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2)太阳能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太阳能年总辐射量为~kWh/m2,年日照时数为~h,是全国高值地区之一。乌拉特中旗气象站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境内,地理位置为N41°4′,E°1′。海拔高度1.0m,气象站于年10月1日建站,4年1月1日开始观测。年1月1日建立太阳辐射观测站。
根据乌拉特中旗气象站~年水平面太阳能总辐射量统计可知,该地区多年平均水平面太阳能辐射总量为kWh/m2。测光年水平面太阳能月平均日总辐射量与累年逐月水平面太阳能月平均日总辐射量相比,整体偏大。
根据乌拉特中旗气象站~年日照时数统计可知,该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约h,平均日照百分率约70%。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5]
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以改善能源结构,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在节约煤炭资源和增加电力供应的同时得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二)国外资源1、塔本陶勒盖煤矿塔本陶勒盖煤田(简称TT)位于蒙古国南戈壁省南部,为典型的戈壁丘陵地貌,距甘其毛都口岸公里。矿区范围东西长公里,南北宽11公里,面积约平方公里。煤田分六个区块,含煤面积平方公里,煤系底层总厚度米,煤田含煤岩系中有16个煤层,具有商业价值的煤层厚度为2-75米,已探明储量64亿吨,其中主焦煤18.8亿吨,资源价值多亿美元,是蒙古国十五个战略矿之一。按我国焦煤的分类方法,煤种主要为优质焦煤、肥焦煤、气煤等。塔本陶勒盖煤田属湖泊型沉积煤田,构造简单、煤层厚、质量好、埋藏浅、适合大规模露天开采,属于优质冶金炼焦用煤,是世界稀缺煤种,煤田储量大,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和市场前景。
塔本陶勒盖煤矿,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未开采煤矿”,在蒙古国矿业立国政策的推动下,加快了煤田开发和能源企业的壮大,蒙古国珍宝公司、资源能源公司、塔本陶勒盖公司等成为TT矿的主要开发企业。目前已开发四个采区,具备了年产万吨的采矿能力,建成座万吨的重介洗煤厂,是中国最大的焦煤供应国。年以来,已有毅腾、包钢、庆华中铝、神华、嘉里、来宝等0多家国内、国际等大型企业参与TT煤炭进口,共赢合作成为中蒙两国加强经营发展的主题。
2、奥云陶勒盖铜金矿奥云陶勒盖铜金矿(简称OT),位于蒙古国南戈壁省汗博格德县境内,坐标N4.08°,E.7°,距首都乌兰巴托公里,据中国甘其毛都口岸80公里。最初是由蒙苏联合考察队在蒙古南部地区寻找恐龙化石时发现的,是蒙古国十五个战略矿之一,是全球最大的未开发铜金矿藏之一。奥云陶勒盖铜金矿隶属力拓旗下的绿松石山公司(TurquoiseHillResourcesLtd),目前获得的铜(金)矿石总资源量(以铜当量0.6%为边界品位)为.8亿吨,铜储量为万吨,黄金储量为吨,银储量为吨,钥储量为8.16万吨,铁矿石为27亿吨,预计可开采50年。已建成年产45万吨铜精粉的选矿厂,达产后年产铜金粉42.5万吨,品位27.%,金46万盎司,到年将能够支撑内蒙古经济的三分之一。年11月实现从我国路境送电,12月28日正式投产,年7月9日,0T铜精粉正式过境甘其毛都口岸,OT矿的启动,年创造税收5.82亿美元,提供0至0个工作岗位,直接和间接可创造1万个就业机会,同时也推动了蒙古国南戈壁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公路、铁路、供水设施、电力等行业。
六口岸的人
(一)阴山岩画早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便有阴山岩画的记载。上世纪7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岩画学家盖山林在乌拉特中旗韩乌拉山峰发现了第一幅岩画,由此揭开了阴山岩画的研究序幕。[54]
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古往今来生活着众多的草原民族。早期的社会组织是以氏族为基本单元,而后通过联姻或战争兼并等方式,逐步发展成部落联盟,到战国时期形成了强大的匈奴民族,建立了统一的匈奴政权,其实力足与中原王朝相抗衡。[55]岩画多为成组画幅,内容为狩猎场景、动物图形、个体舞蹈、神灵图案、符号图形、人面像及其变形图像等。在这些岩画当中,刻画较多的是动物图案,以北山羊、猎狗为主,梅花鹿次之,牛、马极少,其次为人面像及其变形图像,符号类图案和个体舞蹈场景。[56]约公元五世纪至十九世纪,相当北朝至清代,畜牧经济得到持续发展,驻牧于内蒙古草原的各游牧民族都作过画,能够初步认定族属的岩画作品有:吐蕃、突厥、回绝、党项、蒙古等民族的岩画。[57]记录了阴山地区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白然环境和社会风貌,[58]带着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等各种印记。[59]
阴山岩画是河套文化的重要文化元素,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集中的岩画宝库之一,[60]从远古的狩猎时代到后来的原始部落,它记录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生存活动的连续性篇章,是人类早期社会重要的文化遗产。[61]乌拉特中旗确定岩画遗址比较集中的重点文物保护区15处。[62]6年6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二)坚守口岸的工作人员甘其毛都口岸入驻乌拉特海关、国家检验检疫局、甘其毛都边防检查站、以及甘其毛都镇政府,港务局、交警大队、消防队、边防派出所、法庭、口岸公安分局、报关报检大楼、学校、医院,市场监督管理所等20个行政管理和社会事业机构。这些坚守在各自岗位的工作人员,克服困难,为口岸的正常运转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因口岸地区最基本的沟通交流需要,乌拉特中旗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及工作人员。全旗机关事业单位共有少数民族干部0人,占干部总数的1.4%,其中,本科学历人,专科学历人。科级少数民族干部52人,占科级干部总数的5.7%。[64]
(三)纯朴的少数民族《蒙古源流》一书中记载,“金汪古部第三代首领囊古特乌兰昌贵即镇国被擒后,因其精于手工技艺获头衔‘斡冉’之称,‘斡冉’即‘巧’、‘工匠’之意,‘斡冉’音转乌拉则当‘能工巧匠’也。”[65]即乌拉特为能工巧匠之意。
明朝洪熙元年(5年),瓦剌部(卫拉特)攻破科尔沁部,科尔沁一支在哈萨尔十五世孙奎孟克塔斯哈喇的率领下,被迫退居嫩江流域,以同族有阿鲁科尔沁,故号称嫩科尔沁。明正统三年(年)、正统十三年(年),瓦剌部接连两次攻破依附兀良哈部的科尔沁部。这一期间奎孟克塔斯哈喇的两个弟弟巴衮诺颜、布尔海为避瓦剌征服东蒙古的战乱之难,率部避居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河之间,布尔海始号所部为乌拉特。此时,居于贝加尔地区至黑龙江中游的原科尔沁蒙古诸部统称为阿鲁蒙古。
公元6年(天命元年)建立爱新国(AisinGurun,满语,义为“金国”,为了区别历史上的女真金朝,也称“后金”),并连续击败明朝的征讨,占领了以沈阳为中心的广大领土,成为抗衡明朝,威胁蒙古的新兴政治力量。[66]金天聪六至七年(~16),皇太极以武力和和亲政策相继征服阿鲁蒙古诸部,使各部降附后金。[67]
清朝建立以后,为加强对蒙古诸部的统治,对蒙古地区实施了军政合一的盟旗制度,对已归附的蒙古各部进行编旗,乌拉特部编为三旗与茂明安、四子、喀尔喀右翼部共六旗,会盟于乌兰察布盟。[68]顺治五年(年),清廷为巩固边疆,强化“以蒙治蒙”政策,对归顺的蒙古族上层“表其功,赐厚禄,封牧地”,将乌拉特部分置为乌拉特前、中、后三旗。当时因建业表功的鄂木布、色棱已故,封额日和台吉图巴为札萨克镇国公,掌乌拉特后旗;图门达尔罕鄂木布之子鄂班为札萨克镇国公,掌乌拉特前旗、伊拉丹呼硕其色棱之子巴克巴海为札萨克辅国公,掌乌拉特中旗。各旗札萨克爵位诏世袭罔替。并赐牧地于河套北、阴山、狼山、乌拉山(木纳山)之间。[69]顺治六年(年)秋,乌拉特三旗由呼伦贝尔的呼布图奈曼查干、图门乌力吉启程,于顺治九年到达所赐牧地。三旗分别镇守关隘:乌拉特中旗镇守哈德门,乌拉特后旗镇守昆都仑沟、武当沟乌拉特前旗镇守西山嘴。自此,乌拉特三旗各领其众、属民久居此地,随着联姻与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邻近旗的蒙古族开始交往融合,形成以乌拉特蒙古族为主体的蒙古族。[70]
民国初年,乌拉特前、中、后旗隶属乌兰察布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管辖盟市没有改变。[71]此时,西公旗,即乌喇式前旗扎萨克承袭了19代;中公旗,即乌喇式中旗扎萨克承袭了16代;东公旗,即乌喇式后旗承袭了14代。他们在这里游牧戍边,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兴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在这里的50多年间,创造了独特的乌拉特文化。[72]
2年10月,乌拉特中旗与乌拉特后旗合并,组成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政府所在地为海流图。8年7月,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后联合旗隶属巴彦淖尔盟。年划出西部2个牧场、8个公社另置潮格旗(今乌拉特后旗)。年9月,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更名为乌拉特中旗,行政区域未变,旗政府驻海流图镇。目前,乌拉特蒙古人主要居住于巴彦淖尔市境内的乌拉特前、中、后三旗,乌拉特前旗与五原县相邻,位于巴彦淖尔市的东部;乌拉特中旗与蒙古国接壤,位于巴彦淖尔市北部;乌拉特后旗位于巴彦淖尔市西北部。[7]
(四)忙碌的外贸商人因特殊的地理、经济环境,忙碌于甘其毛都口岸的商人有中国籍和蒙古籍。蒙古籍主要集中居住于宏蓬商业区,他们绝大数从事口岸运输业,除此之外,还有在口岸经营餐馆、进口小商品商店、娱乐场所等、从事翻译行业等。中国籍主要“养车[74]”、经营宾馆、超市、进口小商品商店、汽修店以及作为中方“养车”车主与蒙古国司机之间语言沟通的中介人。正是因为他们为生活在口岸的人提供必要的服务与口岸公职机关工作人员的默契配合,才使得口岸经济、政治、生活正常运转。
注:本文已发表在《西部蒙古论坛》,年0期。
封面图片为作者调研期间拍摄。
注释:
[1]浏览网页北京哪家医院可以治白癜风十月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