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山唱歌隔山林,未见娘面听娘音;
歌音若好娘也好,句句对着郎心灵。
隔山唱歌隔山背,未见娘面听娘来;
歌音若好娘也好,句句对着郎心开。
隔山唱歌隔山遥,未见娘面听娘到;
歌音若好娘也好,句句对着郎心头。
这首表达两情相悦的畲族情歌,是“思无邪”、“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音乐。在艺术形式上,畲族把这种叠章形式的歌言称为“三条变”,是《诗经》经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可与我国最早的经典诗歌相媲美。
而这首歌言,仅仅是延平区岭炳洋民族村多首流传百年歌言中的一首。
区划和位置:岭炳洋民族村隶属延平区水南街道。坐落于延平城区东南,距离市中心7公里的国道旁,东经.24度、北纬26.58度,下辖岭炳洋、后则、大片、北湖四个村民小组。畲民人口:共户人,其中畲族人口户人,占总人口的79%,是延平区畲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行政村。畲民姓氏为雷、蓝(兰)两姓,绝大部分畲民都能讲畲语、唱畲歌。全村现有耕地亩,山地面积亩。地形地貌:岭炳洋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域内平均海拔米,境内最高峰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村落面积2.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8%。延平区地形可以看到,在国道通车之前,岭炳洋村位于延平区东坑(现水南街道)、西芹、夏道三个乡镇的交界处的山丘中,靠山间小路与外界交往。村落地貌和田地是坡度在20度以上的零乱破碎的低丘、小块梯田,没有大块的平洋田(图2、3);高山上的涓涓山泉汇成山涧,灌溉着农田,也是畲民生活用水。山丘旱地占耕地的20%,是黄、红壤;水田占42%酸、冷、锈、浅、瘦比重较大,中、低产田多,生产单季稻。低平地占土壤以灰色沙壤为主,出产优质金薯;山丘栽种山茶树,毛竹林茂密。气候特征:岭炳洋常年气候最高38度,最低零下1—3度,雨量气温适中,空气清新;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岭炳洋畲民的四季农时和农事,大多体现在畲歌里。清乾隆年间,延平畲族才被“编图隶籍”。年10月以后,畲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畲民参政议政,政治生活日益丰富和充实。现在的岭炳洋新村,解放前此地址无人居住,都是原始森林。年至年间,畲民才分别从上地洋、小峡、垄后三个高山小村陆续搬迁到此地。那时整个村落大约三四十户,如今发展到多户。年以前,岭炳洋村归夏道镇管辖,属罗源大队(即现行政村)。“文革”时,曾改成“东进大队”。年,岭炳洋村名为岭炳洋大队,划为东坑公社管辖,同时把水南下地(现名为水南玉地村)的洋尾畲族自然村划到岭炳洋大队管辖,当时岭炳洋大队下有五个自然村、六个生产队,分别是:山口生产队、际头生产队、岭炳洋生产队、前山生产队、大片生产队(也是从高山的洋尾搬迁而来的)、北湖生产队。年岭炳洋大队更名为岭炳洋大队革命领导小组。年东坑公社更名为东坑乡,岭炳洋大队也更改为岭炳洋村。年东坑乡撤并到水南街道办事处,岭炳洋村归水南街道办事管辖。年命名为民族村。雷氏家族概况:岭炳洋雷姓畲民有两个支系:一是大片支系,祖上于宋时迁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青草地,明时至古邑三都溪里坊坞坪尾,明末清初迁至古田四都马山头村;开山始祖十三世祖雷千四十六郎法溪公率12户子孙于清嘉庆七年(年)左右,自古田先迁入洋后赤岭(锅厂),再迁至延平府南平县罗源里洋尾横坑坪、大片自然村,今传九世,52户,人(水南街道岭炳洋村《雷氏族谱》,咸丰八年(年)修,咸丰九年(年)增修)。一部分又从大片迁至北湖,现有近百人。二是岭炳洋雷万六十七郎祥公雷法感公→启龙公→法禹公支系。
这一支系先祖最早在夏道广坑开基,其后法禹公建有雷氏宗祠和张公庙,并为族人排了字辈;广坑地处高山交通、种田不便,就迁到后山垄,再到上地洋,最后迁到岭炳洋则后、洋尾,现有多户多人。
▲延平畲族村分布图
▲迁徙线路
蓝(兰)氏家族概况:有两个支系,一是蓝真德后裔。二百多年前,始祖蓝真德一家从某地(不可考)迁徙到下地(即如今玉地)水尾五里路一个叫“畲客妈厂(方言音)”的地方居住。现该处还有个地基坪,如今已种上锥粟(遗址等经纬度、方位等照2)。始祖蓝真德有两兄弟,其兄到南平谋生,至今不知下落。多年前蓝真德到上地洋(岭炳洋自然村高山上的一个小村落)做长年,因其能吃苦耐劳,一年天做了天的事(晚上碓米),东家器重地,并以女妻之(并非入赘)留居于该地。蓝真德有两个儿子,长子蓝土生,次子蓝生弟,繁衍到现在已有8代多人,排行分别为:“顺有利、天长继”。新修的排行是:“缝贤隆朝盛,承良国瑞祥;宗德世泽远,家道永共昌”。二是北湖支系,先祖从西芹吉洋秋竹窠迁来,现有30多人。岭炳洋新村有谢、李、刘三户汉族居民,这三姓是原是百年前入赘畲族的汉民,除长子姓畲族姓氏,其余仍姓本姓,繁衍至今有多人,信仰习俗皆随本村畲族。岭炳洋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金薯、油茶、毛竹等。村财收入主要为毛竹山和坛口山本收入。村民收入以毛竹、种植金薯为主。历史上岭炳洋畲民要砍柴烧炭出卖和做工(做长年)来补贴生活,岭炳洋(广坑)木炭很有名。做长年有短工、长工。一般都是帮着插秧、割稻、伐木等,雇主以米粮等实物做报酬。从雷茂生家保存的契约文书看到(,山林是畲民开荒垦殖的,属于畲民,畲民有山林公约,汉族人不得随意砍伐。田地需向汉族大户承租山丘荒地,开掘成田,五年内收获的粮食主、佃平分。岭炳洋畲村有远近闻名的木工师傅,从事建筑业生产。“大木”,即建房木匠;“细木”,即家具木匠。辛勤的劳动,换来回报,雷德峰家为家人购买成套奢侈的银首饰;雷茂生祖上购买了山林、田地和房屋。解放后,经过土改、互助合作、人民公社、联产承包,政府民族政策加持,对集体生产要素的建设、使用和管理,村集体收入增加,能够用于公益事业;畲民生活极大改善。由于地形限制,旧时岭炳洋的房屋不仅建筑在山坡上,而且很分散。大部分畲民木构房屋夯不起土墙(旧村舍图3)。解放后,政府给畲族人布票、粮补、减免学生学费等政策,畲民盖房数量增加。60年代初,田地归自己耕种,可以养牛养猪养鸡搞副业,谷仓里也有余粮。老人回忆,那一年,村里几乎所有人都起了新厝,每天都有办喜事的鞭炮和热闹的对歌,天天都象在过节。国道通车后,许多村民在国道边盖起了带店面的新房。年“6·18”特大地质灾害,造成2人死亡,2人重伤。财产损失。灾后,村子整体搬迁重建。岭炳洋民族村因畲族人口相对集中众多,语言、歌言、族谱、祖图、婚仪、服饰、信仰等文化和民俗完整保留下来,特别是通过与周边畲族村的婚嫁,其文化习俗强势影响并输入了这些畲村,成为延平畲族的核心区域。祖图:村里有《雷氏族谱》二册,《盘瓠图》二种,一为彩绘长卷(复制),一为白描画册。畲语畲歌:畲民日常同族语言交流以畲语为主,与汉民族以本地方言、普通话交流。75岁以上的畲民全部会讲畲语、唱畲歌;60岁以上的畲民都会讲畲语、70%会唱畲歌;70年代出生的畲民会讲畲语的达75%,唱畲歌则35%左右;80年代以后出生的畲民后代,基本都会日常畲语对话,会唱畲歌不足10%;90后畲歌畲语则呈断崖式下降。而7年后,70、80学畲歌、唱畲歌人数又上升了约15%。畲族人把唱歌称为“歌言”,即以歌表言。一般称畲族山歌、畲歌,七言四句为一条,畲语押韵。畲歌唱到“祖宗代代无田分,留下歌言分子孙”。8年8月,畲族音乐家蓝雪菲教授到岭炳洋采录畲歌,评价岭炳洋畲歌:“保留了较完整的畲族山歌古老的、早期的音乐迹象和形态,对于研究畲族音乐的发展脉络具有珍贵的价值。”《高皇歌》是畲族家喻户晓的传史之歌,长达数十条。歌中记叙了祖先的身世、迁徙的过程、祖训等。民歌唱歌的润腔技法,是民族歌曲的一大特色。延平区岭炳洋畲族歌手在演唱时会在“转”的乐句上,突然下降八度低四旋转,然后回到“合”句上,使歌曲显得更为生动,在畲歌曲库中特点突出,被称为岭炳洋调。岭炳洋畲歌曲寡词丰,多词共一曲,词盛曲弱,文字盖过音乐。岭炳洋歌手关于歌言的音乐术语有歌句、歌音、歌米、唠歌、盘驳歌、歌探(谜歌)、唠歌头、唱歌郎及唱歌娘、唱歌师(歌先生、歌秀才、唱歌仙、歌师傅)等;形容优美歌声是“响琅琅”、“清”、“音软软”或“响雷公”。岭炳洋畲歌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男女对歌最为普遍。随性而唱,无拘无束,原始自然,有别于表演,很少用肢体动作与器乐配合。唱歌用平腔曲调,五声民族调式,节奏节拍为5/8拍。老人们说:畲族人有个习惯,生活里不管做什么事情,高兴也好、难过也好,都不爱用话讲,而是从心里唱出来。在山上砍柴、田里劳动,都会忍不住哼唱,巴不得有人来接来对。听到山上有男或女唱山歌,忽然对面山上就有男或女来对歌,一首接一首,有时会有好几个人对歌,更是放开喉咙尽情唱。唱歌能驱散寂寞疲劳、壮胆、有精神;能排解哀愁诉说心事;节日、平时娱乐高兴时大家即兴编歌、斗智比才艺。旧时畲民住的散,隔山唱歌就是联络,附近畲族村的人互帮互助换工劳动,也在田里唱得热闹。夜晚,“松明点火节节离,老人唱歌小人记忆”,一家人一起唱着玩,孩子们耳濡目染的传承。(图:雷德峰一家我们就喜欢唱歌,一唱就心情舒畅,身体就健康硬朗”“我们是大家族,兄弟妯娌很多,因为爱唱歌,我们婆媳关系融洽,家庭和睦。”)现年65岁以上的夏道村民大都记得,他们小时候,常常能听到小鸠、文田、茶林窠等地的畲民唱山歌。青山重重,只闻歌声不见歌者,汉族人都会驻足片刻,虽然听不懂,却都感到歌声带来的奇异美妙。那时,当地畲民家里只要有办事情、有客人来,就会唱起山歌。畲民回忆说60年代初村里大盖新房时,家家过节、日日唱歌、人人争唱。畲民非常快乐,以至于周边很多乡村的汉族节日风俗都改跟岭炳洋了。畲族人妇女可以和男人一样劳动、对歌,一起出门做客、对歌。因为歌太多怕忘记,就请人把歌按唱音抄记下来;歌本非常珍贵,一般不肯给人看,也不轻易让人传抄。平时田间地头山林水边歌声不断。如果是“三月三”、结婚、做寿、起厝这样的大事就更不用说了。60年代中期前,延平区畲民一般都会集中举行“三月三”对歌会,后来山歌停唱了;70年代初,还听见少数人偶尔凑在一起唱,80年代后,基本再没人唱了。6年恢复了三月三。畲族唱歌活动称为“落竂唠歌”,有一整套的规定流程程序和相关曲目。畲族歌言最生动智慧、最有生活情趣的歌唱的就是这种动人的情景。现在,岭炳洋畲族歌手们都会按传统作歌理论创作出许多与时俱进、反映畲民新生活的新题材畲歌,赋予了延平畲歌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岭炳洋的歌手有雷茂胜、雷茂发、雷茂祥、雷二妹、兰利英、雷木英、雷茂义、李招喜等,年轻一代的有兰秀华、雷德峰、雷世耀、雷梅珍、雷昱莲等。解放前五六十年间及解放后的20多年间的时间段,盛行鼓吹乐班,大片村的最有名,现在只剩下几位年事已高的二胡、锣鼓手。教育:“天下唯有耕和读,耕田读书有名人”。解放前,只有少数几个畲民到罗源村读私塾,学《三字经》和《民国初小识字课本》,一年交一担谷子做学费。此外,村里有限的识字人基本是歌师、做道士的法师;传授知识的教育方式靠畲歌。解放后,村里办了扫盲夜校、识字班,培养了第一批识字畲民。岭炳洋村学校在合并前曾有岭炳洋小学、大片小学、北湖小学、际头小学。后拆小校并大校合并为一校。广坑(夏道镇小鸠村的一个高山自然村)的学生也寄读于岭炳洋小学。年,岭炳洋小学改名为“南平市东坑民族小学”。80年代前,大部分儿童读到3、4年级就不读了,一般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做事了;蓝天有是村里第一位畲族小学老师、校长。恢复高考后,畲民通过考大学、读中专,用知识改变了命运。那时上初中、高中则要到东坑中学做寄宿生,每星期来回走10多里山路回家一次,带米、带咸菜。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后,%村民都上到了初中;90年代以来,共有10位、重点大学学生。0年“6·18”洪灾,学校重建,得到社会各界的捐助。风水概念:岭炳洋畲族的风水观念主要体现在地形地貌和环境,选择住宅的坐向和大门的朝向,修改原有住宅的格局,以及勘察下葬先人的坟茔等方面。由于族小势弱、经济拮据等因素的制约,畲民风水观念是求生存不求封荫,求现世不求来生,求此岸不求彼岸。在营造建筑物与改造建筑物环境时重阳宅、重实用、重树木。旧时岭炳洋村是零星分布的散漫型住宅点,文化地理学称作“散村”,本地俗称“单座楼”或“几栋厝”。集聚型村落住宅位置坐向主要依照宅基地势呈不尽相同的格局。岭炳洋畲族的房屋是“土墙厝”,土木结构。畲民建房有吉日定基、“驾马”、“压梁”、“入厝酒”等仪式。畲民起灶要择日子,砌灶时要安放“七宝”,灶未起火时,忌生人入内。婚俗:畲族婚姻一夫一妻制,族内通婚;同姓一般不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婚配。旧时畲族民众中普遍流行“童养婚”、“入赘婚”、“表亲婚”、“交换婚”、“服役婚”等。岭炳洋与周边畲村相互婚嫁,现在,村里兰、雷族内通婚的家庭,年龄在75岁以上有87%左右,65岁以上的有66%,45岁以上的还有38%左右;再往后的年龄段较少族内通婚。畲族女子出嫁时,每户都会请女孩到他们家吃出嫁饭,畲族儿女结婚时大厅一定要贴副大对联,上联是: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受,下联: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傜,横批:麒麟献瑞。新娘、新郎面对面站立,由一根彩绳连接双方,进行拜堂仪式,再双双来到灶前,由新娘执竹筒,新郎负责吹旺炉膛之火,祈愿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幸福美满。女孩出嫁前必须哭嫁表示对家人思念,出嫁那天要穿梳凤妆、畲族服装、过火盆、垮米筛,而后由舅舅背出大门。梳妆时,新娘家中的至亲中年长的女性及姐妹们陪坐,以歌代言表达情感。歌言唱到:“…………女啊大了要嫁郎,嫁个贤郎做家庭……母言嘱咐记心间,嫁到婆家仔细想,孝顺公婆代代传……”。服饰和梳妆:梳妆过程花费时间近一小时。由家中长辈为新娘戴好象征驱凶辟邪的铜镜,新娘子揣好黄历本子,亲友齐唱:“……铜镜黄历身上挂,保护新娘到郎家……贤郎来娶金娇女,百年好来万日合”;最后,梳妆娘给新娘盖上红头盖。未婚少女的头发是用红色绒线掺在一起编成一条辫子,缠盘在头上,前额留刘海;已婚妇女梳凤冠。纯银原始凤冠头饰源于祖先崇拜的传说,在结婚那天梳妆穿戴,以后凡节日或作客时戴。平时劳动,则裹以蓝布方巾或毛巾。现在戴“凤冠”的人已很少见,一些畲族村庄只在接待来访宾客或重大节日时才戴。银装全套银饰有7—8件及红缠头绳;其他银饰配件还有:方牌、耳环、头抓、古文钱、牙签、耳挖、蕃蕉叶、银簪、银链、小银斧等装饰全身。以岭炳洋畲族为代表的延平畲族妇女头饰,主要流行于延平区各民族村和部分自然村即:岭炳洋、吉洋(秋竹窠)、水井窠(茶林窠)、以及夏道镇鸠上、小鸠(广坑)、文田、小坪村、西芹镇的坑底、后甲等地。传承人有雷冬妹、兰木英及兰秀华祖孙三代。雷冬妹的太祖婆、太姑婆都穿过凤凰装。她们天不亮就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梳妆打扮;然后开始一天忙碌的劳作。凤装,是岭炳洋畲族已婚妇女终生妆扮。直至本人去世时作为寿衣入土。取名:历史上岭炳洋畲族取名习俗保留较完整。即乳名、本名和谱名。从祖宗堂灵堂牌位和祖墓碑文如先祖清乾隆十二年的雷小三十四郎法感公、乾隆二十三年的雷小三十四郎启龙公等可知,岭炳洋畲族男子有谱名、法名。岭炳洋很久没有修族谱了,也就没有谱名;学师传师失传后,也就没有法名了。现在,岭炳洋畲族男子年龄40岁以上的本名都按姓名中的第二个字辈字取名。信仰:张圣君是保境之神、闽台最大的农业之神。也是延平大部分畲族的共同信仰,延平畲族张公庙有广坑张公庙,岭炳洋村山腰处牛栏角三圣宫庙,北湖、大片两自然村交界处的道路旁的龙兴宫,后甲张公庙,洋后村双龙殿、九龙寺以及太保山张公庙等7座。龙兴宫内存有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铜钟一口,由各方畲族村集资铸造,正面铭文为“龙兴宫张、萧、刘、连圣君祖殿”,反面铭文“现有大片、北湖、洋尾、前山、永庆、大寮、大坪、后山垅、广坑、茶林窠、陇坪、横坪坊各乡公置钟全口”。每逢农历七月二十三张公诞辰之日,宫内外举行庆醮仪式:每年轮流推选四户人家担任缘首,负责全部活动仪式:做道场、请戏班、邀乐队以及当天中午的宴席斋饭。岭炳洋的畲族法师世代传承闾山派道教科仪,常用符咒科仪和设法坛秋雨禳灾。岭炳洋有红头法师和黑头法师,法师有踏罡步、手决、乩童等做法动作。常用法器有:龙角、铃刀、令旗、金铃、朝板、雷令、戒尺等。解放后,道教科仪法师活动被禁止,法师们去世后,岭炳洋现在已无法师传承人。节日:春节是岭炳洋的重要节日。年前要给厅堂、门柱贴对联及谷仓、麦磨、石臼、牛栏猪栏、鸡栖等贴红纸。畲族厅堂对联正明柱书:“功建前朝帝嚳高辛亲敕授,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门头柱写:“上祖高功报国深,授封袭爵世为臣”,门屋柱是:“共享山河天地久,永裔儿孙受祖恩”。岭炳洋等畲村的畲民,旧时有正月初三至初九到汉族人家中去串门讨山租收集糍米果的做年习俗,其含义是“讨糍讨果,子孙累累”,以求畲汉两族都四季平安。畲民在正月期间待客非常讲究和隆重:一定先敬上一杯红枣桂圆冰糖茶,然后是冰糖蒸红酒蛋三个、正鸡腿(大鸡腿)一只。畲族有“八月十五开歌门,三月初四封歌门”的唠歌时限。每年正月期间畲民就相约唠歌。无论谁家来了客人,举村欢迎。其时,熟人引生人,一人引多人,男女老少纷纷上路,以歌交友寻亲,竞比“肚才”。岭炳洋村、水井窠村、秋竹窠村、后甲村等畲民很好的保留了落竂唠歌的习俗。岭炳洋畲民三月三没有吃“乌米饭”的习俗,但是猪骨熬高汤煮糯米金薯,畲家泥鳅粉干、山茶树熏鸭和糍粑是延平著名的畲族美食。立夏是岭炳洋特有的“女人节”。当日,全村妇女休工一天,凑份子做立夏粿、杀鸡宰鸭置酒宴过节。节日就是对歌劝酒,会邀请其他畲村姐妹姻亲一起来过节对歌,所以宴席过程很长。宴席上最重要菜肴是畲家妇女月子鸡,土制红糖、自酿米酒和老母鸡慢炖。岭炳洋、北湖、大片等畲村光照充足、温暖狭长的山谷地带是独特的砂壤土质,松软透气,适合种植优质金薯,畲民世世代代薯、稻水旱轮作。出产的金薯形体粗壮肥硕,人称“罗源薯”,自古以来就闻名延平。经当地畲民烹调好,口感香糯、细白、滑腻,又“灰”又“沙”又膏腴还有丝丝甜味。丧葬风俗:长辈去世时,孝子拿香烛、金银纸钱到井边焚烧并取水,称“买水”。取回的水给死者擦身,再穿上衣服,衣几件、裤几件都要单数。然后移尸厅堂,盖上“垫被”(盖最底的那一床),灵前放置柱香,还放一碗“孝饭”,将一双筷子直插在放上,如果死者生前爱喝酒,孝饭旁再放一碗酒。入殓日时和出丧之日,要由地理(风水)先生择吉,以此决定停尸几天。孝子要派人到亲戚家报丧,叫“赶丧”。母舅外家要由孝子报丧(有几兄弟的须由长子前往),要禀明死因以及入殓出丧日期。外家来人时,孝子、孝孙、孝媳、孝孙媳、孝女、孝孙女等都要跪在大门口的路上或更远些的路上(均要穿孝服),要等外家来人一一扶起,扶起再跪,再扶,来几人跪几次,直至最后一人扶起方可。到厅堂时,死者家属开始哭丧,要哭好一阵子。孝子、孝女等披麻戴孝。出丧前要请道士先生做“功德”,头一夜做“开光”,第二夜开始“数灯树”,要做到“七七四十九盏灯”,每数一盏灯挂一根香,一般要请专业“数灯树”的人来数。每数一遍,就挂一根香。出丧须择日择时,畲族姓氏配有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传统习俗。蓝姓属火,雷姓属金,钟氏也属火。择日择时须参配“五行”,避免相克(如水火相克)。另盖祠堂也要参配此五行。雷公法禹公的历史传说:现存雷公法禹清嘉庆十九年的墓碑文有“皇清待赠痒彦”字样,不知是荣誉称号还是清封典制度的实封。传说雷公法禹是那时延平县衙的师爷和讼师,当地一畲族女子被沙县婆家虐待而死,公法禹到沙县为其讨公道,官司输了,公法禹也抑郁而终。但其生平、事迹在延平的有关文书中并无记载,沙县方面有无史料尚未考证。现在岭炳洋还留有他办公事的公事厅遗址、祠堂遗址(祠堂坪)和传说等。雷丑妹:(约年——6年),延平畲族有名的畲医、接生婆和畲族刺绣、服装制作、梳妆巧手。岭炳洋及周边村庄现年70岁以上的人,80%都是她接生。使用青草药、刮痧、挑痧等疗法是雷丑妹的独门医术。企业家:雷茂生,本科毕业,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在读研究生,先后在邵武化肥厂、赢创嘉联白炭黑(南平)有限公司工作,9年起创办新和纳米硅业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南平嘉茂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兰加延,先后从事运输业,保温安装工程,年成立云南延炜贸易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公职人员:蓝天有,南平电大毕业,小学高级教师。雷水承,1年参军入伍,年军校毕业.年从部队转业至南平拘留所工作。公务员,现为二级警长,其学历:法律专业专科毕业。人大政协委员:雷永龙,北湖自然村人。南平市第二、三、四届市政协委员。蓝有珍,多届延平区政协委员。雷志意,延平区十六届人大代表。大学生:雷秀芳,年考入福州大学预科学习。雷承建,年考入山东烟草学校学习。雷承财,年考入福州大学学习。雷意梁,5年考入福建行政学院。雷意坤,5年考入厦门集美大学物理系学习。雷意楠,5年考入上海华南理工大学学习(学校)雷水生,年9月考入南平师范学校学习。兰蓝,6年9月考入厦门集美大学外语专业学习。兰琪,7年9月考入福州大学学习。雷昱莲,年9月考入山东理工大学学习。村干部:雷茂明,年-年任岭炳洋大队大队长(即现村主任),年前后任夏道公社罗源大队北湖生产队副书记。年随少数民族(畲族)代表因赴首都北京参观。雷茂金,年前后,往夏道公社罗源大队副大队长。年随少数民族(畲族)代表团赴首都北京参观。兰加林,年-年任岭炳洋村支部书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赴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雷志清年-年任岭炳洋村支部书记雷永华,年-年任岭炳洋村村主任,年至0年担任岭炳洋村支部书记。兰天林,0年-3年任岭炳洋村支部书记,6年-2年任岭炳洋村村主任。兰天富,年-0年任岭炳洋村村主任。雷永龙,0年-3年任岭炳洋村村主任。6-5年.9年-年任岭炳洋村支部书记.兰利木,3-6年任岭炳洋村村主任,5年-8年任岭炳洋村支部书记.雷意麟,2年-8年任岭炳洋村主任,9年参加公务员考试考入事业单位,现在水南办事处工作。雷世龙,8年-年任岭炳洋村村主任。兰秀华,是第一位当选为区妇联执委的畲族女性。非遗传承人:雷茂发:8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岭炳洋畲族山歌”传承人,9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传承人。3年,收集整理有多首的《延平畲族山歌集》出版。蓝秀华:南平市级延平畲族梳妆技艺传承人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年国道通车,带给岭炳洋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机遇。岭炳洋村一跃成为交通要道村,快速促进了畲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0年“6·18”洪灾,全村多数房屋崩塌,或列为危房。在省、市、区三级政府的帮助下,多方筹集资金,在国道边前山(山名)处推出台地,采取统规自建的办法,供村民建新房。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部按照城镇标准畲民开始多种生产经营如进城谋生从事服务性行业、个体经营,外出创业经商、办企业、进大中型企业成为员工、技术员等,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有社保医保;全村村民都参加“新农合医保”,参保达%。1年,岭炳洋主村与周边自然村实现水泥路村村通村;4年10月,开通了每隔20分钟一班的直达市区的专线公交车;通信、互联网、有线电视相继开通。目前,80%以上的畲民从事非农生产,农事生产变成副业。村里开设了畲家山寨、山哈人家等畲族特色农家菜馆,国道边也开设了酒家、汽车维修店等。90%的村民家里人均有2辆摩托车,75%的畲民家里有摩托车和农用车;45%的家庭有私家车、农用车和摩托车。60%以上的畲民有2套房,村里一栋楼、在城里有学区房、商品房。岭炳洋畲族村是全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南平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是延平区最有代表性的畲族美丽乡村。畲族特色乡村游是岭炳洋的特色产业之一。9年,岭炳洋村被纳入全省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3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村寨”。建成激情广场、畲族特色休闲长廊、3.5公里后山滨水步栈道、畲家农家乐、“三月三”民俗节等的畲族民俗旅游资源,每年接待游客多人,旅游给村民增加收入1多元。特色产业之二是金薯种植。有金薯种植、加工、运输到销售的一体化路线。年种植金薯达到亩,销往福州等地,村民人均收入增加多元。金薯种植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其他零星特色产业如压榨山茶油、毛竹和笋、熏烤制品也为畲民带来可观收入。畲民的家庭设施、用品和延平城区市民没有差别。很多年轻的畲族妇女购买2——3套高档民族服装,购买化妆品,定制全套纯银头饰。岭炳洋是延平畲族文化的大本营。年,时任南平市文化馆馆长的叶友璜先生到岭炳洋村对当地畲族山歌进行了录音。其中《劳动歌》、《祖歌》、《采茶歌》、《春天来望百花开》、《岭炳洋呀好风光》、《生分来到你娘村》、《青山内里好花林》、《你恋我来我恋你》、《星月歌》等畲歌被选进《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年,畲族学者蓝炯熹到岭炳洋采风考察。自6年恢复“三月三”歌会以来,岭炳洋村主办、承办、协办了十届延平区畲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节;有一支30多人组成的文艺队伍,创作排演了4个经典保留节目;畲族歌手经常受邀到省内外、及各县市区参加演出、赛歌、对歌。8年“岭炳洋畲族山歌”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9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传承人是雷茂发。3年,收集整理有多首的《延平畲族山歌集》出版。5年,获得非遗项目传承保护经费5万元。3年开始,民族小学持续开展“薪火相传畲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设学畲语唱畲歌课程。年,延平区民宗局、延平区畲族研究联谊会在岭炳洋、大片村建设畲歌畲语传习中心。老一辈唱到:“做梦醒来笑眯眯,七十八十百有钱拿”,“山高水远幸福村,党的领导万年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