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微生物结合人体孱弱的免疫力,立刻就会形成大面积的疫情。
—年爆发了肆虐全球的SARS病毒疫情。中国科学院证实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源头。
年爆发H7N9禽流感疫情,病毒来源于鸟类。
年爆发甲型H1N1流感,病毒来源于猪。
年世卫组织(WHO)宣布,非洲国家刚果(金)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已经成为全球卫生紧急事件。
多方证据表明猴子及猩猩等野生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主要怀疑的病毒来源。
年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病毒来源于海鲜市场里的野生动物。
在人类历史上,数百年、上千年才可能产生一次严重疫情。而在短短不到20年时间里,已经爆发了5次严重的全球性疫情。
人类与微生物经过数万年达成的平衡,已经被彻底打破。人类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侵害自然平衡,大自然只能选择报复和反击。
从今天看,疫情多么可怕!而从未来看今天,今天的疫情不过是小菜一碟!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
03温室效应,引发北极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恶劣天气不断。臭氧层空洞,紫外线让人不敢出门,皮肤癌高发。
大量砍伐树木,大面积开发,导致野生动物大量灭绝,生态失衡。塑料滥用,导致人类吸入大量塑料颗粒。空气污染,让人们见不到蓝天,肺病疾病让人痛苦不堪。环境污染,百年千年难以净化,让我们的土地无法种植,水无法喝。滥用抗生素,把动物当美食,导致疫情频繁发生。
大自然的报复正在升级,让地球变得越来越难以生存!爱自然,就是爱自己;爱自己,就要尊重自然!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与气候变暖关系密切。
回溯历史,中西方文明中都有不少关于极端天气气候的记载。今年以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是频繁发生,创纪录的暴雨、寒潮和异常炎热天气相继登场。
一面是极端高温。今年6月底,历史罕见的高温席卷美国西北部、加拿大西南部等地,致数百人丧生。美国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加州大范围打破历史纪录,西雅图、波特兰的最高气温一度高达42摄氏度、46.1摄氏度,大幅打破纪录。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小镇莱顿气温甚至达到49.56摄氏度,较当地常年气温偏高10度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西雅图、温哥华等地向来以“温和宜居”著称,气温不高不低,夏季平均气温通常不超过30度。气象专家表示,本次高温实属罕见。
“这次热浪,是北美洲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紊乱所致:本该自西向东运动的西风急流,突然剧烈振荡,变成南北运动;本该待在夏威夷的太平洋副高,突然跳上北美西海岸并强烈发展。”有媒体刊文表示。
一面是暴雨不断。近日,欧洲多地持续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冲毁大量房屋和道路。
04截至目前,已有成百上千人在洪灾中遇难。在受影响最严重的德国西部地区,倾盆大雨导致的水灾至少造成一百余人死亡,仍有约人失联。世界气象组织近期发布的题为《极端夏季:洪水、高温和火灾》的报告指出,西欧部分地区在7月14日至15日两天内遭遇平时两个月的降雨量。
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洪灾造成的破坏是“超现实的”,“这令人震惊——我几乎可以说,德语中没有能够形容这场灾难的词语”。
根据日本放送协会7月10日报道,日本西南部的部分地区正面临几十年来最强暴雨,日本政府已向南部一些县的超12万居民发出了疏散请求。
从7月4日到12日为止,日本鸟取县与岛根县观测到的累积雨量,已达整个7月平均雨量的两倍,境港市、出云市短时间累积雨量均创下统计以来的新高纪录。
郑州大水可能是一个信号,灾情让人揪心。7月17日以来,河南郑州、焦作、新乡、洛阳、南阳、平顶山、济源、安阳、鹤壁、许昌等地出现特大暴雨。
强降雨中心位于郑州,最强时段集中在7月19日至20日。从7月17日20时到20日20时,郑州的过程降雨量达到.1mm,相当于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雨量。
此次河南暴雨具有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短时降雨强、极端性突出的特点。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解释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大陆高压、台风“烟花”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河南持续特大暴雨过程,而非某种因素单独影响。
大气环流形势稳定,降雨持续时间长。据河南省气象台副台长苏爱芳介绍,副高和大陆高压分别稳定维持在日本海和我国西北地区。导致两者间的低值天气系统在黄淮地区停滞少动,河南中西部因此出现长时间降水天气。
05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引发科学界注意。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表示,气候变化是今夏席卷西欧地区的暴雨和洪水的根本原因,在减缓气候变化取得成效之前,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将越来越多。
“如果没有气候变化,人们不会在加拿大和美国的西部地区观察到如此高的温度,这是气候变化的明显迹象。”塔拉斯说。
“地球大气每升温1摄氏度,就能多吸收7%的水蒸气,并在日后形成降水。”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教授斯特凡·拉姆斯托夫表示,测量数据已证实,在包括德国的中北纬地区,下小雨的天数在减少,而下暴雨的天数在增多。
柏林洪堡大学地理研究所的研究组组长卡尔-弗里德里希·施劳斯纳认为,在年已无需怀疑“气候变化能否促成气象灾害”,问题是这种影响的程度有多大。“我们知道,(全球)变暖会导致大雨增加,进而导致更频繁、更具破坏性的洪水事件。”
德国锡根大学建筑系教授拉米娅·梅萨里-贝克尔说,多年研究显示,极端天气可以更快、更剧烈、更频繁、更集中地发生。气候适应与气候保护同样重要,人们须完善城市排水和气象灾害早期预警系统,确保关键基础设施在极端天气下的承受性。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地球正面临气候临界点。在人类的影响下,地球气候系统正从“缓慢”量变转为“激烈”质变。
临界点有三个特点尤其值得警惕。一是不可逆性:一旦触发临界点,系统是回不到从前的。二是难预测性:尽管人们知道有临界点,却无法得知触发临界点的准确时间,这是最危险的。三是蝴蝶效应:使得大系统转向全新状态的,往往是人们感知不到的微小变化。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研究,权威的《自然》(Nature)杂志识别出15个气候临界点,其中9个已经被触发。这些气候临界点正在颠覆全球气候系统,导致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比如这几天的河南创记录暴雨。
06很多人看到北极熊因为脚下的海冰融碎而掉落海里时,会觉得离自己很远。但最近的洪水其实已经告诉我们,在气候变化面前,没有一个人能够置身事外。或许,也到了思考自己能为减缓全球变暖做些什么的时候了。
其中永久冻土,更为可怕。永久冻土下面有着大量的碳,都是数千年来从死去的动植物中积累起来的。科学家估计,冻土层中的碳甚至是目前在大气层中的两倍。
随着永久冻土解冻,土壤中的微生物结束冬眠,开始分解有机碳,释放二氧化碳,还有小部分甲烷,一种比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严重30倍的气体。
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年北极报告得出结论,北极地区的永久冻土解冻之后,每年可以向大气释放约6亿吨净碳。
因此,雨林的大面积干旱和永久冻土的大规模解冻,将会永久破坏一些固碳的地方,转而成为释放碳的源头。
根据《自然》文章引用的研究人员的测算,如果目标定在1.5摄氏度以下,全球碳排放剩余空间约为吉吨(Gt)的二氧化碳,永久冻土解冻会占掉吉吨,如果亚马逊雨林全部枯死,会再占去90吉吨,再加上北极附近的树林死亡释放出的吉吨,接近一半的剩余空间就不见了。
年的一篇《科学》论文提出,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大西洋环流速度已经放缓了15%。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欧洲更多雨,北非将更加干旱。
然后,这个北半球的循环被减弱了之后,将把更多热量留在南半球,将使得亚马逊雨林更加干旱,南极冰盖加速融化。
所以,这些气候临界点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的,就好比多米诺骨牌层层下跌,越来越严重。
07全球将会更频繁出现极端天气,直接后果可能是农作物减产、森林大火和洪涝灾害等。最后的严重后果,便是氧气含量减少,海平面上升,花费了几十万亿修建的海滨城市都将要后撤。
联合国气候理事会成员威尔·斯特芬表示:“如今全球的15个已知的气候临界点,已经被触发了9个,气候变化变得不可逆转,人类文明崩溃将是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全球变暖都说了几代人了,但无论是从这9个临界点的动态表现来看,还是最近的河南暴雨,都在告诉我们,气候系统对人类的负面影响,已经是事实了。
除了发现气候临界点,我们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