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线》SNOWLINE通讯
年10月下,总第期
《雪线》通讯是雪联的半月度通讯。SNOWLINEisanofficailnewsletterofSnowAlliance黒鹳
来源:西宁晚报
雪物种新闻
可鲁克湖:送走黑颈鹤迎来大天鹅
深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可鲁克湖,随处可见成群的鸟类。天气转冷,黑颈鹤带着雏鸟忙着觅食,补充能量,准备飞往异地越冬,而刚到不久的大天鹅忙着寻找栖息地,准备在可鲁克湖越冬。10月19日,西宁市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组织协会人员到德令哈可鲁克湖观鸟时,发现黑颈鹤一家觅食的景象。“在可鲁克湖不远处的一块湿地里,看见一对鹤带着两只雏鸟觅食,冬天到了,黑颈鹤一家蓄积能量,准备飞往异地越冬。”王舰艇说,从照片看,这两只雏鸟已长得和父母一样高了。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唯一在高原生活繁殖的鸟类。在我省的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等地有一定数量的分布。王舰艇说,青海湖、可鲁克湖一带生活的黑颈鹤,每年的10月底前往西藏日喀则一带的河谷地带越冬,到翌年春天再飞到可鲁克湖。“这个季节可鲁克湖生活的黑颈鹤正在有序集结,等都到齐后,它们会一起结伴飞往遥远的西藏。”王舰艇说,具备飞行能力的雏鸟跟着鹤爸鹤妈一起飞到越冬地,而那些不具备飞行能力的雏鸟则被自然淘汰。穿过湿地到可鲁克湖时,王舰艇远远看到湖中央的水面上有两只大天鹅。据协会人员观察,今年到可鲁克湖越冬的大天鹅比去年提前。随着生态环境逐渐变好,每年冬天,有成群的大天鹅选择可鲁克湖越冬。太阳的照射下,可鲁克湖和相连的托素湖成了鸟儿的天堂。当天,西宁市观鸟协会的工作人员除了拍到黑颈鹤、大天鹅,还拍到纹须鹊、山鹛、红腹红尾鸲、反嘴鹬、黑赤长鹬、红隼、赤嘴潜鸭、芦鵐、角百灵、岩鸽等十几种鸟类。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65%,在柴达木盆地内发挥着调节气候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近年来,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不断趋好,鸟类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最新数据显示,共记录到鸟类87种,隶属14目33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两种,为黑颈鹤、金雕。青海湖迎来今年首批越冬大天鹅-10-27来源:光明网10月26日,记者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初冬的青海湖周边异常热闹,大天鹅、白鹭、黑颈鹤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迁徙候鸟在这里栖居。观测记录显示,今年已有多只大天鹅赶到青海湖周边准备越冬,另外还有80多只黑颈鹤以及60多只白鹭在环湖地区栖居。“大天鹅、黑颈鹤、白鹭……哈达滩湿地到处都是迁徙过来的候鸟。”近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工作人员对青海湖周边生物展开调查时,在青海湖北岸的哈达滩湿地观测到了成群的大天鹅、白鹭以及黑颈鹤聚集的盛况。据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随着青海湖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青海湖周边湿地及湖泊面积不断增大,青海湖沿岸的各类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多,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大天鹅等迁徙候鸟提供了更多栖息地。每年春秋两季,大天鹅在中国北方、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繁殖,每年10月从繁殖地到青海湖越冬,翌年三四月青海湖解冻后北迁至繁殖地。眼下,正是大天鹅、白鹭、黑颈鹤等迁徙中的候鸟在青海湖周边相聚的时节,11月中下旬,青海湖周边大天鹅数量将会达到最高值。青海西宁再现鸟中“大熊猫”黑鹳-10-26来源:西宁晚报“快看!那边是三只黑鹳!”10月24日,在西宁市湟中区莲花湖景区,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首次以影像记录到3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种——黑鹳。 当日,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湟中区人民政府、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联合发起的“自然日活动”在湟中区举行,活动旨在大力提高对自然教育工作的认识,建立面向公众开放的自然教育区域,做好自然教育统筹规划,提升自然教育服务能力,加强自然保护地基础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当日,在莲花湖景区,观鸟摄影爱好者有幸拍摄记录到3只黑鹳。记者通过现场观测器材看到,纤细的脚、体态优美的一只黑鹳展翅欲飞,两只沐浴着秋日的暖阳在湿地上悠闲地欢畅踱步,无比惬意。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介绍,这是首次在莲花湖景区以影像资料观测记录到黑鹳,通过判断这三只黑鹳属于亚成鸟,应该是在迁徙过程中来这里歇脚觅食,黑鹳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水质及周围的湿地环境,此次这3只黑鹳将这里当成驿站作短暂停留。据了解,黑鹳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近年数量急剧减少,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据介绍,湟中区莲花湖周边地区具有丰富的森林、草原、农田、湿地生态资源,为多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也是野生鸟类的乐园。中国明星鸟种贺兰山红尾鸲在此越冬,是很多冬候鸟迁徙途中的驿站,鸟种繁多更是涵盖了中国六大生态类群,即猛禽、游禽、陆禽、鸣禽、攀禽、涉禽。其中国家一级1种,二级3种。有着丰富的鸟类资源及其他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目前,已拍摄并记录到野生鸟类91种。近年来,随着西宁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野生鸟类数量日渐增多。据王舰艇介绍,近年在西宁观测记录的野生鸟类常见的有:海鸥、渔鸥、银鸥、红嘴鸥、棕头鸥、普通鸬鹚、普通秋沙鸭、大白鹭等,中国特有种山噪鹛也随处可见,更有难得一见的中国明星鸟种贺兰山红尾鸲。雪域新闻
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成立年10月24日来源:青海日报10月23日是第八个“世界雪豹日”,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共同发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 雪豹是中东亚高山环境里最顶层的捕食者和旗舰物种,被誉为“雪山之王”,是高山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雪豹为我国I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易危(VU)物种,列入CITES附录I,《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物种。据现有科学证据表明,青藏高原是雪豹的物种起源地,是其第一故乡,现代青藏高原是雪豹最主要和最连续的生存地区。研究数据表明在全球约多只的雪豹数量中,中国拥有超过60%的栖息地和种群数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 据了解,青海是重要的雪豹栖息地,在奋力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中,着重加强雪豹等珍稀物种的监测调查和系统保护,积累了丰富的保护实践经验,为推动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奠定了坚实基础。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副局长韩强介绍,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旨在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合作,携手开展雪豹研究与保护,推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示范和引领。具体来说,联盟将围绕联合开展雪豹研究、保护创新、技术交流等方面,积极搭建多方合作的纽带和桥梁,通过有效的联盟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激活保护潜力,开创雪豹保护新模式。青海省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案达成协议年10月14日来源:青海日报9月28日,果洛藏族自治州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成功磋商并达成赔偿金额10.47万元,这是青海省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案达成协议,标志着青海省生态环境损害实现赔偿案磋商“破零”。年12月,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果洛州玛多县花石峡镇花久高速花石峡服务区北面米处非法采砂,用于填平花石峡服务区院子地面。经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黄河源园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大队现场调查取证,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对非法采砂供认不讳,并停止环境违法行为。果洛州根据《青海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严格按照《青海省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监督管理办法》、《青海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办法》规定,启动对该企业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经调查、鉴定及磋商告知等程序后,相关部门负责人及赔偿义务人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召开磋商会议并达成一致意见,明确了由赔偿义务人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对面积0.26公顷的采砂点进行削坡、排水、布设围栏及绿化恢复治理,赔偿金额为10.47万元。双方签订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并向果洛州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雪极新闻
青藏高原溶洞遗址发现丹尼索瓦人DNA年10月30日来源:北京日报丹尼索瓦人,一个生活在上一个冰河时代的古人类种群。他们曾是东北亚地区的居民,最终于2至3万年前消失在西伯利亚。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兰州大学的科学家宣布,在甘肃省夏河县境内的白石崖溶洞发现丹尼索瓦人。如今,科学家借助先进技术,发现溶洞遗址土壤沉积物中丹尼索瓦人的DNA,证明其曾经长期在青藏高原地区生活。该成果于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科学》。 白石崖溶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这里,偌大的草原齐齐地被裁割下来,分成上下两层,层与层之间形成陡峭石崖。年6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和兰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发布研究成果:在这里的一处溶洞遗址发现了一种古人类的下颌骨化石,通过古蛋白分析方法鉴定,确认属于丹尼索瓦人下颌骨。 研究团队邀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一起开展遗址沉积物DNA分析,付巧妹团队通过实验捕获钓取了个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线粒体DNA,分析显示,沉积物中的犀牛、鬣狗等动物DNA,与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骼遗存一致,并同时成功获得了古人类线粒体DNA,进一步分析显示其为丹尼索瓦人DNA。结合地层测年结果,发现遗址内的丹尼索瓦人DNA主要出现于距今10万年至距今6万年前后,最晚可能距今4.5万年。万年前在南极飞行的巨鸟或为最大飞行鸟类-10-30来源:科技日报2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对发现于南极洲的万年前的化石进行了鉴定,最终确定该化石为一类已灭绝的巨型远洋鸟类——伪齿鸟。此次发现的这类伪齿鸟或许是有史以来能够飞行的最大鸟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报告》上。伪齿鸟因其特殊的“骨齿”而引人注目,它们的颚上有着独特的骨刺,就像是长了一嘴尖牙。此次发现的化石点最先由南极探险队发现,通过对原始野外记录研究发现,论文中报道的跗跖骨化石产出于一处万年前的化石点,而下颚化石却来自一处万年前的化石点。论文共同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托马斯表示,今天鸵鸟是最大的非飞行鸟类,而翼展近3.5米的漂泊信天翁是最大的飞鸟。然而,此次发现的这类伪齿鸟翼展在5到6米之间,这表明鸟类在恐龙灭绝后进化得非常迅速,而两处化石点时隔万年的漫长时间间隔,说明这一巨型的飞鸟统治了海洋上空上千万年。现在南极的水域被鲸鱼和海豹所主宰,但那时,巨型伪齿鸟展翅翱翔在开阔的海域,寻找它的猎物——鱿鱼和鱼类,而它那标志性的锋利的“假牙”让它成为了南极海域可怕的统治者。托马斯表示,五千万年前的始新世,南极洲气候比现在要温暖得多,并不是今天所知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冰冷大陆。当时的南极大陆除了有袋类、树懒和食蚁兽的远亲,还是鸭类、鸵鸟、海燕以及许多鸟类的灭绝亲缘物种的乐园。而此次发现的巨型伪齿鸟也是那时南极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南极至少生活了多万年。警告!“北极垂危”,已有毁灭性证据!数十年内恐“夏季无冰”-10-27来源:央视财经去年9月,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数百名科学家组成了一个国际科考队,前往北冰洋。在那里,随着海冰漂泊天进行科考活动,这次科考被称为“马赛克”科考,它是一个由德国主导的大型国际合作科考项目。上个月,科考队终于结束了长达一年多的考察,他们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最长时间的北极科考。在这次北极探险科考中,也有中国科学家参与。1中国科学家参与“马赛克”北极科考挑战极寒作业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任健:首先你要找到一块大小合适、便于未来一年做研究的冰,冰不能薄,否则一块就碎了,也不能漂得太快,或者不满足其它各种条件。要大小、厚薄、位置合适,如果离大洋太近的话,它一会儿就漂起来。他们在北冰洋寻找了足足两周时间,终于在极夜来临前,在北纬85度、东经度找到一块可以固定科考船的海冰,科学家们称之为“梦想浮冰”。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科考队都在极夜中度过。科考队还花了18天时间,在浮冰上搭建起一座研究基地。科考所用的设备都被布放在不同的分区,在“水下机器人”中心,利用远程操作工具,就可以收集海冰之下的观测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回“极星”号。在海洋中心,科考队员在冰层上钻孔,把观测设备降至海冰之下,采集海水样本。在海冰研究中心,科考队员们可以研究和观察海冰和冰上的雪覆盖。而在大气中心,科学家们可以收集研究大气和空气成分。在漫漫极夜中,科考队员们开始了繁忙的工作。任健回忆称,在零下30℃的黑夜里,即使想在浮冰下布放一个设备,都充满了挑战。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任健:有一些外国人觉得,中国人没放过这个东西,可能放不了,他们有一些不放心,因为在冰上如果出现意外,不光是仪器危险,现场人员的生命也会有危险。2“马赛克”北极科考警告“北极垂危”数十年内恐“夏季无冰”这次“马赛克”北极科考之行,研究人员共搜集了万亿字节数据和1千多份冰样本,这些成果将人类对北冰洋的认知提高到新的阶段。但是,也是这次探测,科学家们带回了“北极垂危”的毁灭性证据,并警告称北极恐怕将在几十年内面临“夏季无冰”的状况。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部长卡利茨采克:研究人员收集了大量数据,将使未来几代人受益,因为在气候变化的“震中”北极收集的数据,将弥补该地区的关键数据缺口,这将有可能使气候模型更加精确,并最终重新评估它们。“马赛克”项目的负责人雷克斯强调,此次北极科考,首次进行了跨学科共同研究,包括北极气候系统中的海冰、雪、海洋、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学科,这使得“马赛克”项目对北极的观测更加系统。“马赛克”项目负责人雷克斯:北极气候系统非常复杂,你得把它想象成一个发条闹钟,由无数系统组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就像时钟的齿轮相互啮合,现在我们打开了这个闹钟,走进去研究每个齿轮、每个弹簧、每个钩子和螺丝的功能。在结束了为期一年多的观测之后,“马赛克”项目的科学家们带回了北极垂危的毁灭性证据,并警告称北极恐怕将在数十年内面临“夏季无冰”的状况。与雪相关,与我相联我们